敦煌莫高窟的介绍资料(敦煌莫高窟的介绍资料500字)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圣地。它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共有735个洞窟,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一、莫高窟的历史背景

1. 莫高窟的起源

莫高窟的起源与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据传,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至此,看到鸣沙山上金光闪闪,便认为这是佛光,于是决定在此地开凿洞窟,供奉佛像。此后,许多僧人纷纷效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莫高窟。

2. 莫高窟的兴盛

莫高窟的兴盛时期主要集中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莫高窟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许多皇室贵族和民间信徒纷纷捐资修建洞窟,使得莫高窟成为了当时佛教艺术的中心。

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

1. 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壁画内容主要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生活场景等。其中,《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壁画被誉为“敦煌壁画三绝”。

2. 雕塑

莫高窟的雕塑以其优美的造型、生动的表情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雕塑题材主要包括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等。其中,《北大像》、《南大像》、《西大像》等雕塑被誉为“敦煌雕塑三绝”。

三、莫高窟的保护与修复

1.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莫高窟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莫高窟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定期监测;加强周边环境治理,防止风沙侵蚀;限制游客数量,降低游客对洞窟的损害等。

2. 修复技术

莫高窟的修复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修复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化学清洗、物理修复、数字化技术等,对壁画和雕塑进行修复和保护。

四、莫高窟的文化价值

1. 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宝库,它为我们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的传播、佛教思想的演变以及佛教艺术的风格特点。

2. 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莫高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通过莫高窟,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历史。

3. 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莫高窟,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

五、莫高窟的旅游价值

1. 观光游览

莫高窟是敦煌旅游的重要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感受佛教艺术的魅力。

2. 文化体验

莫高窟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如:石窟壁画临摹、佛教文化讲座、莫高窟历史讲解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吧!

洞窟编号 建造年代 代表性壁画/雕塑
96窟 隋代 《西方净土变》
148窟 唐代 《维摩诘经变》
217窟 唐代 《法华经变》
130窟 唐代 《北大像》
158窟 唐代 《南大像》
61窟 唐代 《西大像》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介绍

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三层楼

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

其中,第十七窟(晚唐,848~906)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去声,上”巩”下”言”)的影窟。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秘室被道士王圆簶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

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

扩展资料:

结构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

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介绍详细资料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年),现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415尊泥质彩塑,被誉为“东方卢浮宫”,是佛教艺术与丝路文化的瑰宝。

一、核心介绍

1.历史背景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的持续修建,现存洞窟多数为唐代作品。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5万余件文物,涵盖宗教、历史、艺术等领域,后因历史原因分散于全球。

2.艺术价值

壁画:以飞天、经变画(佛经故事)为主,色彩绚丽,融合印度、波斯、中原风格。

彩塑:包括佛像、菩萨、弟子等,唐代塑像技艺达到巅峰,如第96窟的北大像(高35.5米)。

二、旅游指南

1.开放信息

旺季(4月-11月):需提前预约(每日限6000人),推荐参观8-12个经典洞窟(如第17窟藏经洞、第61窟五台山全景图)。

淡季:游客较少,可深度体验特窟(需额外购票)。

2.注意事项

保护措施:洞窟内禁止拍照、触摸,湿度与二氧化碳监测严格,部分洞窟轮流开放。

推荐搭配:结合游览敦煌研究院数字展示中心(观看球幕电影《千年莫高》),提前了解背景知识。

三、延伸体验

周边景点:鸣沙山月牙泉(沙漠奇观)、阳关/玉门关(丝路遗迹)。

特色美食:驴肉黄面、杏皮水、敦煌酿皮。

莫高窟是历史、艺术与信仰的交汇点,建议安排1-2天深度游览,感受千年文明的震撼。

敦煌莫高窟的简介 敦煌莫高窟资料介绍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2、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4、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5月10日,莫高窟恢复开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

    本文地址:https://www.rtphost.com:443/lyzx/3254.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