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村,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是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的绝佳之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石楼村,探寻其独特的魅力。
一、石楼村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石楼村位于我国南方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四周环山,风景如画。据史料记载,石楼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石楼村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习俗。
二、石楼村的特色建筑
1. 石楼:石楼村因村内的石楼而得名。这座石楼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楼高两层,楼顶为歇山顶,气势雄伟。石楼内部结构复杂,设有多个房间,曾是村中的议事场所。
2. 古民居:石楼村内的古民居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这些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筑,采用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民居内部布局合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3. 祠堂:石楼村内的祠堂是村民祭祖、举行婚丧嫁娶等活动的场所。祠堂建筑宏伟,装饰精美,展现了石楼村悠久的历史文化。
三、石楼村的传统习俗
1. 春节习俗:春节期间,石楼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挂灯笼等。村民们还会在家中贴春联、挂福字,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2. 端午习俗:端午节期间,石楼村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活动。村民们相信,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人健康。
3.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是石楼村的重要节日,村民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活动。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四、石楼村的经济生活
石楼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养殖等。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石楼村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村民们通过发展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五、石楼村的未来展望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石楼村正积极寻求转型。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楼村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美丽乡村。
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石楼村的主要特色:
项目 | 内容 |
---|---|
地理位置 | 位于我国南方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 |
历史背景 | 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
特色建筑 | 石楼、古民居、祠堂 |
传统习俗 |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
经济生活 | 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 |
未来展望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
石楼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古老村落,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丰富的传统习俗和美好的未来展望,让人流连忘返。走进石楼村,让我们一起感受我国农村文化的魅力。
石楼村位于哪里
佛堂镇石楼村共有400多户、1200多人,由石宅、楼宅、大田缺等三个自然村组成,过去村民以种粮为主,经济效益差。上世纪90年代初,勤劳朴实的石楼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村民楼朝斌、楼益群瞄准了中国小商品市场人气旺、外地务工者多,喜欢吃韭菜等特点,在责任田里试种了两亩韭菜,每月一茬,收割时间长达8个月,亩产达到3000公斤,产值3000多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3月30日一早,楼朝庆等五六位村民,将刚从田里割来的500多公斤鲜嫩欲滴的韭菜运到义乌农贸城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到了市场后,没等韭菜放下,就被许多顾客团团围住,以每公斤2.5元的批发价抢购一空。楼朝庆喜滋滋地说:“韭菜现在虽然售价不高,但1公斤韭菜的价格,相当于2公斤稻谷的价格,种韭菜真划算。”
近年来,佛堂镇石楼村农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独特的沙性土壤优势种植韭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佛堂镇农技干部楼益民介绍说,去年,该村韭菜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亩,收入超过410万元。
看到楼朝斌他们取得了好效益后,其他村民也开始种起了韭菜,因为是老品种,虽然种植面积扩大,但种起来的韭菜品质不好、产量不高,如沿袭老品种长期这样下去,不但没有钱挣,而且最终被无情的市场淘汰。怎么办?1995年春,心急如焚的楼朝斌赶到中国农科院,在科研人员的推荐下来到河南省农科院、平顶山农科所,引进了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791、平韭2号、平韭5号等韭菜新品种,采用科学技术,不施任何化肥、农药,增施农家肥进行试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管理,他种植的韭菜不仅品质好,而且无病害、产量高,亩产达到9000多公斤,与老品种相比提高了三倍多。一上市,拉到义乌农贸城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就成了人无我有的抢手货,每公斤韭菜的批发价达到6元,最高时达到8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随后,楼朝斌将引进的韭菜新品种进行繁育后,发送给农户,从此,石楼村韭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为了把一村一品的韭菜产业做强做大,广大种植户在韭菜田里挖了一处深井,这样不仅为灌溉用水提供方便,而且冰凉的地下水有利韭菜生长和品质的提高。为改变韭菜只有8个月上市期,目前,该村的广大农户准备把露天栽培改成大棚栽培,实行反季节栽培,做到一年四季有鲜韭菜供应,增加更多的收入。
如今,石楼村韭菜种植面积以每年50亩以上的速度增加。该村有不少农户还到邻村东坑头、起鸣、赵朱等村租田种韭菜,每年租种面积在20亩以上。据该村干部说,去年,楼朝庆户仅4亩韭菜的收入就超过8万元,现在,少的农户韭菜种植面积也有一亩以上,最多的农户种植面积达到6亩,今年他们村韭菜种植面积已超过了300亩,仅此一项预计收入可达600多万元,目前该村已成为我市最大的韭菜生产基地。这不,种植韭菜同时还可以解决村里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每到韭菜收割旺季,村里的五六十位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帮人挑选韭菜,每人每天也有十五六元的收入。
石楼村附近有双林寺遗址、倍磊旌烈石牌坊、义乌乐寿桥、云山种德堂、仁和堂、惠吉堂等旅游景点,有金华火腿、义乌红糖、义乌火腿、义乌丹溪酒、金丝琥珀蜜枣等特产。
石楼镇行政区划
石楼镇的行政区划包括多个村落,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姓氏分布。其中,石楼一村由原石楼中街和西街组成,曾是“住民耕沙”的古村,以陈姓为主,设有6个村民小组。石楼二村原为东街,主要姓氏也是陈,耕地已开发。赤岗村源于元代,以陈姓为主,分为赤一、赤二、裕丰3个大队。赤山东村由戴姓先祖迁入,1960年独立为村。大岭村,原名菩山村,有许、陈、庄等姓氏,是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村。岳溪村与澳门特首何厚铧有关,有5个坊,主要姓氏包括梁、何等。官桥村有黄、袁等姓氏,曾是官兵驻扎地。茭塘西村和东村分别由曾、黄姓建村,1960年由原茭塘村划分。胜洲村由叶姓建村,后有陈氏迁入,以卢、罗等姓为主。裕丰村由两围构成,1960年成为大队。南派村由六个围组成,村民姓氏多样。清流村和沙北村是清乾隆年间筑围成田的产物,分别有多种姓氏。沙南村和海心村也是清朝时期筑围,以深沙和沙头等围命名。江鸥村建于清咸丰年间,以江兴等围为名。联围村和群星村、卫星村、明星村等由渔民合作社演变而来,村民姓氏丰富。东星村则是新造深井渔民迁来后的产物。此外,还有林场和石楼居民委员会,分别服务于林业生产和社区居民。
石楼镇的介绍
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位于京城西南,面积42.5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2.9万余人。石楼镇辖1个社区、12个村委会(铁路社区、吉羊村、二站村、石楼村、双孝村、支楼村、杨驸马庄村、襄驸马庄村、大次洛村、坨头村、双柳树村、梨园店村、夏村)。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归葬于石楼,有文献和贾公祠碑文可参考,素有“贾岛故里”之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