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位于我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它始建于唐末,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历时近千年。大足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大足石刻,领略其千年石窟艺术的瑰宝。
一、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
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当时,我国社会动荡,佛教盛行,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足石刻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和地方政治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大足石刻的开凿始于唐末,至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此后,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
二、大足石刻的艺术特色
1. 雕刻技艺精湛
大足石刻的雕刻技艺精湛,堪称一绝。雕刻师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石壁上。其中,以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如宝顶山、北山、南山等地的摩崖造像,形象生动,气势磅礴。
2. 艺术风格独特
大足石刻的艺术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造型古朴、线条流畅,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大足石刻在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3. 文化内涵丰富
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庄严、道教的神秘、儒教的教化,以及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大足石刻成为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
三、大足石刻的代表性作品
1. 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位于大足区宝顶山。该造像群共有大小佛像1000余尊,其中最著名的为“千手观音”。宝顶山摩崖造像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艺术价值高而闻名于世。
2.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区北山,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摩崖造像群之一。该造像群共有大小佛像500余尊,其中以“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最为著名。
3. 南山摩崖造像
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区南山,共有大小佛像300余尊。其中,以“千手观音”、“十八罗汉”等造像最为精美。
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走进大足石刻,让我们领略千年石窟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大足石刻景点介绍
大足石刻景点介绍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足石刻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足石刻景点介绍
北山,即古龙岗山,共290龛窟。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皤龙“心神车”尤为奇伟。其间净宝瓶观音、多罗、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等,雕刻对称,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北宋著名书家蔡京所书《赵懿简公神道碑》,碑高3.7米,宽1.37米,书法艺术价值较高。
宝顶山,风景幽丽,共13处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
重庆大足石刻景点介绍
1. 重庆大足石刻,作为中国四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和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始于唐代的这座石刻艺术宝库,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展现了南方岩石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3. 大足石刻的主题以佛教为主,包括佛、菩萨和神祇等形象,如宝顶山的石刻艺术,特别是瑶台寺内的石窟和石刻,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艺术风格。
4. 宝顶山的主峰与瑶台寺的石窟群,如泰山石刻和千手观音等,都是游客不可错过的名胜。
5. 泰山石刻以其描绘的壮丽和神秘,以及千手观音的庄重威严,展现石刻艺术的丰富多样。
6. 莲花庵则为游客提供了品味佛教文化的空间。
7. 石门山石刻群不仅是艺激伏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8. 石门山的佛教石刻如楼观寺石刻,尤其是卢舍那大佛,显示了艺术与文化的交融。
9. 此外,石胡扰门山还拥有历代名人题词,增添了深厚的人文气息。
10. 总的来说,重庆大足石刻景区集艺术、历史、自然风光于一体,是了解中国石刻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理想之地。
11. 无论是探寻古代艺术遗产,还是欣赏山水之美,大足石刻都是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和文化圣地。
12. 在这里,游客可以全面领略到石刻的魅力,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底蕴。
大足石刻旅游景区的主要景点
大足古号“海棠香国”,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是闻名世界的石刻之乡。大足石刻是对其境内摩崖石刻群的统称,共计石刻造像70余处,总计10万尊,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保存最为完好。
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存,美轮美奂,璀璨夺目,真正体现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教、道教文化的历史性融合,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感染着世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5处摩崖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特色
大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近万尊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且以“神的人化,人的神化”创新形式和精湛技艺,将佛教典故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为各类文化层次旅游者所能欣赏和感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
位置
宝顶山位于大足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
造像
宝顶山石刻由“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以一代宗师之坚毅,于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公元1174-1252年间)历时70余年,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刻势磅礴,雄伟壮观,生活气息浓郁,近万尊造像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长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刻无一雷同,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其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更是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 北山石刻是大足佛教石窟艺术鉴赏旅游圣地,人物造像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华丽,璎珞蔽体,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普贤菩萨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文殊菩萨像被誉为“东方美男子”、数珠手观音像被昵称为“媚态观音”,故北山石刻有“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之美誉,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位置
大足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龙岗镇以北1.5公里,海拔545.5米。
造像
北山石刻位于佛湾,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公元892-1162年)。造像崖长约300米,高为7-10米,造像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造像近万尊,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其次有三阶教、净士宗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136号转轮经藏窟是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堪称北山石刻“镇山之宝”。窟正众观音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整体布局和谐、保存完好无损,堪称东方美神之大荟萃。 石门山石刻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人物故事,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题材诸窟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位置
石门山石窟地处重庆大足城东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山巅,因其山有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
造像
石门山石窟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094 – 1151年), 沿岩崖造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 – 5米,造像12龛窟。所造石像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以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的镌名。
石篆山石刻是中国最早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区,特别是6号龛儒家石窟造像“孔子十哲龛”世界少有。石篆山计有造像九组,约四五千躯,其中地藏像、老君窟、三世佛窟、文宣王窟、文殊窟、鲁板窟等保存完好,其余均已模糊难辨。
位置
石篆山位于距重庆大足区约20公里的三驱镇佛会村,海拔444.6米,因山势回环形如“篆”字得名。
造像
石篆山石刻,开凿于公元1082-1090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其中“诃利帝母像”是最具有史学研究价值的石刻群,龛正壁主像诃利帝母,凤冠霞帔,冠带垂肩,面目秀丽,颈戴项链,身著广袖长服,飘带贴肩压臂垂身两侧,善跏跌坐宝宣台上,左手于身前抱一小孩坐左膝上,右手于胸前持一吉祥果,双脚着靴踏双孔方几。主像左右各立一侍女,头盘双髻斜垂于两耳,著对襟长裙服腰间系带束衣。右侍女之右壁,刻一乳母和两小孩,乳母头绾两髻,两耳垂珰,身着开领广袖长服,袒胸露乳,双手正抱一小孩怀中喂奶,小孩儿天真活泼,煞是可爱,或酣睡,或游戏玩耍。
大足南山石刻以三清古洞为代表,共刻像421尊,在洞窟形制上体现出道教仪式中旋绕一法的运用。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位置
南山古名广华山,地处大足龙岗镇南2公里,海拔514米,素有“南山翠屏”之誉,自古为大足十景之一。
造像
大足南山石窟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崖面长86米,高3.5至10.2米,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龛,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神仙体系最多、最集中、最完备的纯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书卷气最浓的一处石窟。生动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