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刹海图片(北京大栅栏图片高清)

什刹海,位于北京西城区,是一片充满历史印记和人文情怀的水域。这里就是皇族贵族和文人墨客的栖息之地。如今,什刹海已成为北京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本文将带您领略什刹海的历史魅力,感受其独特的人文情怀。

一、什刹海的历史渊源

1. 什刹海的名称由来

“什刹海”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的《北京城坊志》。据史料记载,什刹海原是一片湖泊,因其地处西城区的什刹海胡同而得名。什刹海在古代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称为“西花园”。

2. 什刹海的历史变迁

(1)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什刹海周边建起了大量的王府、寺庙和园林。如:恭王府、醇亲王府、北海公园等。这一时期,什刹海成为了皇族贵族和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什刹海周边的许多王府和园林被改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这一时期,什刹海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场所。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许多历史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修缮。如今,什刹海已成为北京市的文化旅游热点。

二、什刹海的人文情怀

1. 历史建筑

(1)恭王府: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什刹海周边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之一。恭王府内有着丰富的文物藏品,是了解清代宫廷文化的重要场所。

(2)醇亲王府:醇亲王府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祖居。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传承着百年教育文化。

(3)北海公园:北海公园是什刹海周边最大的皇家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公园内的白塔、九龙壁等景观,展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雄伟壮丽。

2. 民俗风情

什刹海周边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如:老北京胡同、茶馆、酒吧等。这些场所见证了什刹海的历史变迁,成为了游客了解北京文化的重要窗口。

3. 美食文化

什刹海周边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如:炸酱面、豆汁儿、焦圈等。这些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味蕾,也传承了老北京的风味。

什刹海,这片充满历史印记和人文情怀的水域,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老的皇族气息、浓厚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美食文化。让我们携手走进什刹海,共同探寻这座古城的韵味。

什刹海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什刹海又称十刹海、十汉海或石版海,由西海、后海、前海组成,为一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后门对面。

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又被称为“后海”的北京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其环境优美,且民俗风韵十足,两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了,能看到老北京旧时民风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可就在这什刹海,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京味文化旅游节就要在这里开幕了。“游什刹海,看老北京”,品茗、荡舟、游王府、逛胡同,一份纯正的京腔京韵,将在金秋的什刹海大放异彩。

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

特别是府内的西花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国母宋庆龄的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给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留下了许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园中假山、竹林、小桥错落有致,南楼前临水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二百余年前的古木,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年轻的纳兰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于此吟诗填词,今日立身树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仿佛人影依稀,耳畔边似回响着当年的唱吟之声,“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坤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并特许成亲王引后海水入园。现在我们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亲王时修建的,平安石上“岁岁平安”四字便出自成亲王之手。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其在成亲王府的基础上添改修缮,建成醇亲王府。

今天,醇亲王府已经成为什刹海边的一道风景线,众多的游人慕名前来,只为心中那一份对历史的眷恋和对古迹的景仰。

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什刹海西北隅护国寺街9号度过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大师的观光景地。

这是一座两进的北京小四合院。共有房屋37间。现有馆藏文件3万余件。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陈列。

郭沫若纪念馆

千竿胡同往北大约30来米,前海西街18号,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过的地方。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此处,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

走进纪念馆,草地上,郭沫若的铜像安坐在藤萝架前,双手轻轻放在膝头、目光平静而坦然。驻足绿荫下,闹市里久违的鸟鸣声,不绝于耳。

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那些曾经与主人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浸润在主人真诚与博大的情感世界中。人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是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郎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广化寺

衣冠杂沓,车马骈阗的什刹海,历来是扎根皇城的佛教僧侣弘法结缘的首选之地。皆因梵刹林立,故名什刹海。什刹之一,饱经700年沧桑的佛门古刹广化寺,坐落在鼓楼后西侧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31号。广化寺坐北朝南,东临银锭桥,西傍宋庆龄故居,占地1.38万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筑严谨,僧房毗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统元年(1909)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1921年8月对外开放。1982年北京佛教协会成立并将会址设在此寺。1986年,北京佛教协会在广化寺西路祖堂内肇建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演奏“京音乐”即佛教音乐,并培养后继者。如 今,广化寺不仅是信徒们礼佛的地方,佛教音乐、礼佛仪式等也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什刹海民俗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刹品禅宗 敬祠忆先贤

汇通祠

汇通祠也就是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西海(积水谭)北沿的汇通河畔。元朝时期,这里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元大都城内、京杭大运河最北码头,漕运船只可直达这里。汇通祠坐朝南,有山门一间,歇山调脊灰筒瓦顶,石券门,棋盘木门两扇,前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后院有二层后罩楼,祠后原有一暗红色的巨石一块,通体花纹如云,叩之如铜。巨石纹路中隐约似有一鸡一狮,人们俗称:“鸡狮石”。

1988年9月27日汇通祠竣工。占地1100平方米的汇通祠按原建筑形式恢复修建。内有石狮、石亭、剑碑,假山叠石,错落有致,曲径路道,别具匠心,石壁洞岫,宛自天开。一座小岛重现人间,清水绕岛而过,随着湖水的流逝,仿佛又回到了久远而灿烂辉煌的历史。

恭王府花园

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想当年曾是乾隆宠臣和坤的私宅,后由慈禧赐给了恭亲王亦忻并因此得名恭王府。

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6万多平方米,府邸、花园两部分,拥有格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势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设计、布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全园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叠石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于山顶,居高临下,更可观全园景观。

如今,恭王府以其富丽堂皇、幽深秀丽,已是名扬四海,吸引着远近宾客。

逛胡同,品北京风韵

胡同、四合院是旧北京城的象征。不管你是北京土著还是远方来客,都会被那份浓浓的京韵所吸引。

由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出发,顺前海北沿过银锭桥登鼓楼。然后再乘车过鸦儿胡同到银锭桥墩,一路上,提笼架鸟的老头儿,跳皮筋的小姑娘,端碗炸酱面蹲在院门口边吃边聊天的小伙子,这种惬意的生活让人留连忘返。

逛胡同,不能不去金丝套,是指以银锭桥分界的前海北沿、后海前沿、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内的地区,有18条胡同蜿蜒曲折。沿途蜿蜒的玉河水流淌着社会奔腾不止的变迁;特色各异的小桥又赋予你诗人般的遐想;古庙旧寺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对无知世界的敬畏;王府花园记录了得意的自恃和落魄的无奈;幽深的胡同孕育了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登城楼,听历史钟声

始建于1272年的北京钟鼓楼,七百余年一直矗立在北京城中轴线上。两楼一高一矮、一横一竖相映成趣,飞檐走阁、振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韬伟略。钟鼓楼曾是元、明、清三代报时的中心,起着所谓“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的作用,看到它仿佛听到了那萦绕在京城上空的厚重钟声,让人震憾!

说什刹海,不能不提德胜门城楼。明、清时期,每逢出兵打仗,兵士们都要从德胜门出发,由此开赴作战前线,借个“德胜”的口彩。现在,站到德胜门上,展现在眼前的则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科技园区,社会前进的脚步搭上科技的翅膀从此将不可阴遏。从城门望北还可以看到护城洒的垂柳碧波和关厢景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和科技园区的相互彰映还真有点不同一般!

泛轻舟,享惬意人生

夜幕降临,什刹海里还有不少游船,点点船火,阵阵琴声,仿佛置身秦淮河畔。什刹海的摇橹船是仿照“清明上河图”中的船形打造的,古色古香。游客在北海公园北门对面荷花市场码头上船,由头戴斗笠、身着黄色短衣的船夫摇船,船上点起古老的马灯,船头怀抱丝竹乐器的小姐弹拨出轻柔动听的民间乐曲。橹船穿过古老北京著名的景观“银锭桥”,游客饮茶小吃,同时观赏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生活景象。最为精彩的是日落日升,船行什刹海后海,游人点起蜡烛纸河灯放入水中,灯浮水面沿船尾浮动,忽明忽暗灿烂一片。丝竹声中岸上游人驻足观看,船上游客畅饮尽兴,恍如回到唐宋年间江南西湖的月夜……

美景需有美相伴,才显得生活惬意。正巧,烤肉季、竹园宾馆、历家菜等名吃,就在是什刹海畔。

「伴仙言寺」沙雕小神话:什刹海泉眼,北京龙头井传说

在北京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刘伯温锁龙井,那个很有名了。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在西城区还有一条龙头井街。说是街道吧,其实它也就比胡同稍微宽了那么一点点,并且是不通车的。这条街上有口一井,在很早以前叫做“人头井”,后来才给改成了“龙头井”!先说为什么叫“人头井”,因为井水清澈,人只要低头往井里看,不管你是男是女,是丑是美,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跟照镜子似的,所以被起名叫了人头井。我感觉也是略草率,那还不如直接叫镜子井更形象,不过反正咱们也是胡说八道没有考证,随它去吧!

传说这口井连着什刹海[shí chà hǎi] ,现在是北京著名景点,其中附近最有名的景点就是恭王府,是北京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被称为“什刹海的明珠”。曾经是和珅的宅邸。哎呀,跑题了,回来啊,说什刹海附近其他的井水喝起来都跟中药似的,异常苦涩不堪。但只有这口井的水甘甜不说,还略微带着点蜜桃味。于是周边百姓们宁愿多跑点路,也要到这里来打水。

到了明万历年间,突然大旱年,地里的庄稼是黄了一片又一片,百姓们也因为中暑死了一批又一批。本来负责这一区域下雨的老龙王是要布雨救民的,据说是常年活动在白马关帝庙附近的老龙王,结果这天正好赶上了公关活动,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宴。那老龙王怎么敢怠慢啊,这公关活动关乎未来仕途发展,哄好领导还是很重要的。于是心想:嗯,我就去so show一下露个脸,忙完早点回来布雨,那么一会会时间应该没事。

图片源自网络

可是官场如战场啊,老龙王刚到,就被众仙围绕:哎呀,你个老东西可是来晚了啊,迟到了,赶紧罚喝酒。于是这个端几杯,那个端几杯的,咔咔咔就被灌了数斤烈酒。仙界的酒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纯度可是凡间比不了的。那这下可好,别说早点赶回去布雨了,能不能清醒着回家都成问题。老龙王到最后实在是不胜酒力,直接摊在地上倒头就睡。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老龙王倒是睡的很香,人间百姓就遭殃了,庄稼颗粒无收不说,一个个都被晒成人腊肠了。几年下来,人间皇帝实在是坐不住了,也顾不上天热,亲自到了白马关帝庙为百姓祈福求雨。可这酒后劲实在是太大了,老龙王啥都没听见,继续呼噜呼噜做梦呢。

在什刹海[shí chà hǎi] 西侧住着一条特别热心肠的小龙王,它为了旱灾的事是操碎了心。以前每次老龙王布雨时如果遇到了急事,都会把令旗交给小龙王,让它去替自己布雨的。但这老龙王脾气很差,而且每次布雨的时间、地点、雨量和交回令旗的时间都把控的死死的,稍有差错,就劈头盖脸的嘛,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可老龙王就是叫不醒呀,眼看百姓们越来越少,都快成珍稀保护物种了,于是小龙王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去偷了令旗,就算是死也要救百姓。

图片源自网络

老龙王睡的熟,令旗偷的很顺利。拿到旗子后小龙王就开始召集雷公、云母、风婆、雨神齐上阵,整整下了三天的倾盆大暴雨,百姓们总算是得救了。虽然这几位心里有疑惑,但是见到令旗其实就等于是见到了命令,管它谁指挥呢,反正出事又不用我们担责任,我们是看旗施法的嘛。不过在这电闪雷鸣中老龙王终于醒了,迷迷糊糊翻身一看,自己的令旗没了,再看看人间景象,心里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顿时火冒三丈。

内心潜台词:“我擦,你个小东西,偷东西偷到老子身上来了,真是活腻歪了。”“来人呐,把小龙王给我绑了!”于是命令手下把小龙王五花大绑给押上了天庭,二话不说直接斩了。临斩之前小龙王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死后可以葬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其实老龙王当时也有点心虚,毕竟是自己失职,而且小龙王并没有做坏事,反而是做了好事。但碍于面子又不能就这么算了,也就答应了小龙王的要求。

据说小龙王被下葬后,尸骨变成了胡同,眼睛正好融入了那口甘甜的井里,就是头的位置在那口井的周围,于是百姓们为了纪念和感谢小龙王,便把“人头井”改成了“龙头井”,胡同也叫做了龙头井街。不过可惜的是在解放初期,龙头井就被埋了起来没有了,现在只剩下龙头井街了。到现在每每经过那里,都会有老人家交代,走龙头井街的时候要安静,不要惊扰了长眠在此的小龙王。

什刹海旅游攻略 什刹海路线景点推荐

北京著名的什刹海胡同相比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一带是老北京人最熟知的地界,保留了诸多古老的建筑物和四合院,还有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也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地方,下面给大家分享什刹海旅游好玩的路线。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以及周边的临近地区,俗称后三海。也有叫做“十刹海”,因为原来周边有十座寺庙所以得名。自清代起就是著名的游乐消夏场所,为燕京胜景之一。

下面就介绍一条比较远离人群的深度徒步路线,从地安门西大街开始,我们要经过棉花胡同、护国寺街、三不老胡同、正觉胡同,穿过德胜桥来到西海,去西海南沿、新街口东街、德胜门西街去看看。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寺庙、纪念馆,还有更多的名人故居。

地安门西大街

地安门西大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西四北大街。明清时是皇城的北墙外侧,所以当时又被称为皇城北大街。清光绪《顺天府志》把他称为地安门外西城根。地安门的西端在明朝时为太平仓,清朝时则是庄王府。

地安门西大街两侧除了北海公园和什刹海外还有几处值得驻足停留的地方:

贤良祠

位于地安门西大街103号旁门,修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最初是祭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祠内立有雍正皇帝御赐御制贤良祠碑,御书额曰“崇忠念旧”。贤良祠内居首的就是怡亲王允祥,其他的还有范文程、于成龙、图海、赖塔、李卫等等,直到宣统朝的张之洞、戴鸿慈等,前前后后包括王、公在内的共有99人。

旌勇祠

从贤良祠再往西走,与现在的北海宾馆的位置相距不远,旌勇祠是在乾隆三年(1768年)为了纪念云贵总督明瑞所建。作为云贵总督的明瑞在乾隆二年,率兵入缅甸作战,战功卓越,后因援兵迟迟不到,全军溃败而自杀殉国。

为了表彰明瑞,乾隆便在原来嘉兴寺(也就是北海宾馆的位置)的东边修建了旌勇祠,一同祭祀的还有都统、随从等多人,每年的春秋仲月都要祭奠。后来30年代这里还曾经作为东北抗战阵亡将士的昭忠祠。

旌勇祠西边也就是153号院子,据说曾经是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弟弟所有。

棉花胡同

棉花胡同位于位于西城区的东北部,北起罗尔胡同,南至护国寺街。在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宛署杂记》中均记载为“棉花胡同”,为了区分,把南锣鼓的棉花胡同叫做东棉花胡同。

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率领白杆兵,北上勤王,棉花胡同和四川营都是当年屯兵的地方。

1913年到1915年,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就曾经住在棉花胡同的66号,当年的故居西房系大门和三间配房、北房、南房各三间。前院和后院由廊墙隔开,后院有北房、南房、东房各三间。整体格局甚不符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制,用工、用料亦显得很单薄。

另外胡同里还有一处老商铺的旧址,老商铺的牌匾“香油坊”、“隆聚永”、“南酱园”依稀还在。

正觉胡同

棉花胡同就在正觉胡同的东边,这里因为有座正觉寺,所以得名正觉胡同。

如今胡同中间的甲9号,就是原来正觉寺的旧址,虽然已经荒废,但是仍然保留了主殿的轮廓,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的气息。民国时期,寺院里开办了私塾小学,住在不远的小杨家胡同里的老舍也曾经在这里就读。

胡同东头的3号院,也是一座保留精美的院落,门楼的砖雕保持基本完好,院子里的倒座房还留有马洞;另外西边的23号院,同样拥有气派的大门,一看当年住的非富即贵,而且院子里还有保存完好的垂花门。

护国寺街

护国寺街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条街,这条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和新街口南大街之间的街道,因为胡同里修建于元代的护国寺而得名。

护国寺是北京的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据说护国寺修建在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后来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修缮,使得这里成为京城最为热闹的地方,护国寺庙会也与东边的隆福寺庙会遥相呼应,互称东西寺。如今护国寺中金刚殿仍然保存,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其余尚存后寝殿、藏经楼、西殿及东西配房。

胡同东边的9号,原来是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马厩,后修葺成住宅,1951年的时候,京剧大师梅兰芳搬进了这里,直到1961年去世。后来在1987年在这里开设了梅兰芳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等讲述着梅兰芳大师一生的艺术生涯。同时在纪念馆里,还存有吴昌硕、陈师曾、陈宝琛、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字画。

三不老胡同

三不老胡同东起德胜门内大街,与弘善胡同相接;西至棉花胡同,与航空胡同相接;南侧与花枝胡同相通。胡同之所以叫三不老胡同,是因为跟明朝最著名的太监郑和有关。

现在三不老胡同的6号院,据说当年是郑和故居的正院。郑和航海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如今这个院子规模犹在,格局犹存。木制大门非常厚重,两侧的残损的门墩昭示着它曾历经的沧桑。

另外在三不老胡同东段路北有一栋红砖楼群,当年曾经是全国政协的宿舍,徐盈、子冈、冯亦代、黄宗英、北岛诸人都先后在此居住,可谓极一时之盛。

德胜桥

离开三不老胡同,来到德胜门内大街,我们将会路过一座桥,然后到达西海,这座桥就是建于明初的德胜桥。

德胜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德胜门与前门箭楼,是仅存的两处研究古代都市布局,城防设施的实物资料。

德胜桥上原有一镇水兽,取名“镇海神牛”。高约2尺,探出桥洞,头如麦斗,二目圆睁,角似铁塔,牙像排刀,鼻窦深,大有吸尽海水之势。旧时此“镇海神牛”与汇通祠下的“镇海石螭”以及崇文区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在北京并称“镇海三宝”。1952年月牙河改造工程开始时“镇海神牛”尚存,工程进入修筑堤岸阶段后,不知去向。

西海湿地公园

德胜桥的西侧就是积水潭,元朝大运河的漕运终点站(有机会单独开篇专门讲讲北京的大运河遗迹)。如今已经修建成芦苇荡漾的湿地公园。围绕着西海,还有诸如汇通祠、三官庙、净业寺、普济寺等历史遗迹。

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

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的小岛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在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改名汇通祠。

当年乾隆题写的汇通祠碑还保存于汇通祠内,但是汇通祠已经被改建为郭守敬纪念馆,让更多路过的游客来熟悉这位对于北京城水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

三官庙

位于西海北沿的西侧。所谓三官,就是指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最早尊奉的三位天神,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西海的这座三官庙始建于清代,1924年重修。如今整体格局还在,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三官庙的作用。

净业寺

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位置在西海北沿的西侧,是当年的内官监太监和司礼监太监共同捐资修建的,名为智光寺。

清初重修,改名净业寺。因为西海靠近净业寺,所以也称为净业湖。现仅存前殿及后殿西配楼。寺内原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造的铜钟和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造的铁磐,今已不存。

普济寺

位于西海南沿,具体始建年代已经不详,只知道在明正德十四年重修,因地势高而俗称高庙、关帝高庙,也叫华陀庙。清康熙年间曾为大学士明珠家庙。清咸丰十年(1860) 恭亲王奕欣将关押在刑部监狱的英法联军代表巴夏礼等人送至此处囚禁。

原为道观,民国期间改为佛寺。寺北什刹海边原有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愤世投水纪念碑,1966年后被毁。现有文物建筑26间,建筑面积453平方米。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在西海湿地公园就能看到积水潭医院,这里在嘉庆年间因为著有四公主庄静,又称四公主府,后来到了光绪六年,庄静的重孙棍布扎贝袭贝子爵,成为此府的末代府主,俗称棍贝子府,直至清朝灭亡。嘉庆年间引玉河水入府,在积水潭之南和西岸存有花厅,潭东有土一座。积水潭医院在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

    本文地址:https://www.rtphost.com:443/lygl/354.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