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泉瀑布,位于我国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是庐山风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1637年游览此地,并留下了《三叠泉游记》这篇传世之作。本文将基于徐霞客的游记,探讨三叠泉瀑布的壮丽景色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一、三叠泉瀑布的壮丽景色
1. 瀑布的形成与特点
三叠泉瀑布由三道瀑布组成,分别称为上叠、中叠和下叠。上叠瀑布高约15米,中叠瀑布高约20米,下叠瀑布高约30米。三叠瀑布自上而下,犹如一幅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谷之间,气势磅礴。
2. 瀑布的四季景色
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三叠泉瀑布,春夏秋冬,各有其美。”春天,瀑布水势汹涌,绿意盎然;夏天,瀑布如练,清凉宜人;秋天,瀑布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冬天,瀑布凝霜结冰,别有一番风味。
二、徐霞客对三叠泉瀑布的赞美
1. 瀑布的壮观
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三叠泉瀑布,天下奇观也。”他认为三叠泉瀑布的壮观程度堪比天下的奇观,充分表达了他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2. 瀑布的意境
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三叠泉瀑布,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他认为三叠泉瀑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既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又能引发人们内心的遐想。
三、三叠泉瀑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1. 勇敢进取
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三叠泉瀑布,勇者可登。”这句话表达了勇敢进取的精神。三叠泉瀑布高耸入云,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攀登至顶峰,观赏到壮丽的景色。
2. 爱国情怀
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三叠泉瀑布,国之瑰宝。”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叠泉瀑布作为我国自然景观的瑰宝,见证了祖国的沧桑巨变。
3. 生态保护
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三叠泉瀑布,山清水秀。”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三叠泉瀑布所在的庐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优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徐霞客笔下的三叠泉瀑布,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又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重读徐霞客的游记,不仅能领略到三叠泉瀑布的美丽,更能从中汲取勇敢进取、爱国情怀和生态保护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共同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让三叠泉瀑布的壮丽景色永远流传下去。
三叠泉瀑布文言文翻译
庐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赫赫有名的庐山瀑布其实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王家坡双瀑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其中,三叠泉瀑布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也有“未到。
水自大月山流出,缓慢流淌一段后,再过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悬注于大盘石之上,又飞泻到第二级大盘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喷洒到第三级大盘石上,形成三叠,故得名三叠泉瀑布三叠泉瀑布素称“庐山第一奇观”,故有“。
李白诗词善于运用扩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容事物既让人清楚明白,又能感受其中的情感波动二庐山瀑布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潘阳湖之间瀑布是庐山的一大奇观,有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
转眼之间,瀑布又经两次折叠,直泻谷底之龙潭中,出龙潭后,水流沿山涧继续流向下游山壑之中描写三叠泉瀑布之美的游记文字甚多,而以清嘉靖年间进士王世懋的游五老三叠开先瀑部记最为著名其文写道“涧逐山止。
《徐霞客游记》之六《游庐山日记》的翻译!
五老峰旧有方广寺,寺僧向徐霞客介绍三叠泉雄瀑居庐山第一,但路很难走。徐霞客欲见三叠泉真面目,登危崖,历绝壁,辟荒榛,穿竹莽,一路观赏风光。愈进入山谷,景致愈美。随后,涧旁的小路没有了,只得从涧中乱石上走。不久来到一个绿水潭,激流从山崖上倾泻于潭上,流动的水像雪花喷射,积存的水呈碧绿色。又走了一里光景,是一个比前潭大一倍的绿水潭,水势到这里将要下坠,呈现各种怒态。潭前的峭壁纷乱地耸起,互相比逼矗立,下视渊深无底,只听到轰轰如雷鸣般的峡水倒泻声,使人心悸眼花,看不清泉水从何处坠落。
此时,涧水中的路亦没有了,徐霞客乃登上附近的山峰。峰前有石台,像鹊雀的尾巴一样翘起,奇险万状,阴森森的层层岩壁将三叠泉遮住。徐霞客又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走了二里,立于三叠泉对面的岩壁向下俯瞰,三级瀑布一览无遗。徐霞客注意到,山坞一壁有两洞为门,僧人告诉他说,这也是竹影寺的门。
顷刻间,山谷风起,不胜其寒。徐霞客返回归路,至绿水潭避风。僧人将他引入一石洞中避风,告诉他这也是竹影寺三扇门之一。洞中有十字路,南北通岭,洞穴幽深,似乎没有底。现在的三叠泉一带没有发现石洞,徐霞客留下的《游庐山日记》说明372年前三叠泉附近有石洞,洞延数里,洞洞相通。
徐霞客文言文登不必有径
1. 徐霞客游记序的翻译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特别的探险,但文章
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对各山峰各流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
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
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景增添了
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合得很恰当,是一篇
不可多得的游记佳品。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
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
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
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
为三笑堂。
十九日 出寺, 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
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
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
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
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
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
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
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
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
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
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
新建者。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
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
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
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
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
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
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
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
神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
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
风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 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xì
神仙来去。 山北诸山,伏如聚螘yì蚁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
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
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
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
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
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
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2. 文言文 滇游日记(明·徐霞客) 译文
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原文: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滇游日记》是明代徐霞客的散文。作者自幼喜欢读古今史籍、舆地志和山海图等书,从21岁起开始漫游各地,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实地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等。他逝世后,由友人将部分日记遗稿,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一书。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3. 徐霞客写的的原文译文
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不好意思,只找到原文。
4. 游庐山记徐霞客二十一日译文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21日,徐霞客告别慧灯,从石室后的小路直奔汉阳峰.一路上,他攀茅草,拉荆棘,涉溪流,穿林莽,登上了峰顶,向南俯看鄱阳湖,湖水浩荡,水天相连;向东望湖口,朝西见建昌州,群山历历在目.庐山诸山峰在汉阳峰前没有一座山不低头的,只有北边的桃花峰,舒舒然与汉阳峰比肩.徐霞客听说五老峰比汉阳峰更奇险.两峰相距30里,徐霞客绕过犁头尖登上了五老峰.见这里“风高水绝,寂无居者.”于是,他遍游五老,看到五老峰的北面,山冈过绵相属;南面的山恋截然剖开,分为五枝,下面是万丈深谷.五峰排列一起,彼此相望,但有所掩盖,不能一览五老全貌.登上一峰,两旁都是无底深渊,各峰都奇,互不相让.徐霞客在游记中赞叹说:“真雄旷之极观也!”。
5. 登天都峰短文中徐霞客为什不叫苦
赞扬了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他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2014年11月25日,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活动在京启动,主办方将在2015年5月19日公布第一批认证入选名单。
“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指的是依据《徐霞客游记》基本记叙和其他佐证材料,经过实地对应考证并由专门认证机构认定的、构成徐霞客游线重要节点的徐霞客确曾游历考察的地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