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是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自明代建成以来,古猗园历经沧桑,见证了江南园林的发展历程。本文将深入挖掘古猗园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古猗园的历史渊源
1. 明代初期,古猗园的所在地原为私家园林。据传,当时园主为江南名士顾正谊。顾正谊崇尚自然,追求意境,在园内种植奇花异草,构筑亭台楼阁,使园林成为一方胜景。
2. 清乾隆年间,古猗园由顾正谊后裔扩建。在原有基础上,增建了荷池、假山、曲桥等景观,使园林规模不断扩大。
3. 民国时期,古猗园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于1959年重新对外开放。
二、古猗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1. 空间布局:古猗园以水为主题,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园林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叠石,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2. 花卉园艺:古猗园内种植了大量的名贵花卉,如牡丹、荷花、菊花等。其中,荷花池是古猗园的标志性景观,被誉为“江南第一荷园”。
3. 建筑艺术:古猗园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南北园林艺术。园内的亭台楼阁、曲桥小径,无不显示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三、古猗园的历史文化传承
1. 传统文化:古猗园是江南园林文化的缩影,传承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园林内亭台楼阁、假山叠石、花卉园艺等,无不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崇尚和谐的理念。
2. 地域特色:古猗园位于江南地区,地域特色浓厚。园林内的建筑、山水、植被等,都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
3. 社会变迁:古猗园见证了江南园林的发展历程,从一个私家园林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社会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古猗园,这座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今,古猗园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领略江南园林魅力的绝佳去处,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猗园消暑之游散文
太阳,是夏天最勤劳的形象代表,这不,天气预报还没有宣布“出梅”,它就用自己的光芒,垄断了从早上五点多到傍晚六点多的申城天空,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真是勤劳啊。
可是,我却受不了它的热情,赤日炎炎,最难熬了,想些什么办法,来避暑降温呢?吃冷饮冰水,对脾胃不好;开空调冷气,也对身体不好;想不出好办法来,百无聊赖之中,我随手拿起了一张报纸,突然,上面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我,它说的是古猗园在近期将开“荷花展”的事情,看着照片上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我心念一动,不如去那一片绿荫之中,寻找一丝凉意吧。
于是,我便坐上了地铁,奔赴古猗园。
我家附近便有地铁11号线,它一直可以开到南翔古猗园的附近,所以,虽然古猗园的地理位置,位于上海的郊区,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不失为一个方便的游览胜地呢。
一直都很奇怪,古猗园的“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来,看到了《诗经》中的一句句子,这才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莫非,这园中也有翠竹千竿,所以,看上去有“绿竹猗猗”的感觉,所以,当年的园子主人,才会给它取了“古猗园”这样的一个名字。
进得园中,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想错,古猗园中,处处皆有亭台楼阁,各种立柱、椽子、长廊交错其中,有着江南园林的典型特点,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这“十亩之园”中,不仅遍植绿竹,而且,连那些建筑物之上,也都刻着千姿百态的竹景,真是典雅生趣,看来“古猗园”这个名号,果然是不虚的。
不过,我却并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我主要,是来看荷花的啊,荷花,自然是生长在水中的,听说,这古猗园中有戏鹅池、泛春渠,它们直通园外的河道,使得园子里的水,时刻保持流动,处于活水的状态,不知道,这荷花是否就种在其中呢。我又听说,园中还有鸳鸯湖,嗯,如果满湖都是红荷绿叶,自然是蔚为壮观的,莫非,荷花就静静地在鸳鸯湖中休憩?我不做多想,便开始沿着小路行走,希望能够快点找到荷花的踪影。
但是,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我越是想快点找到荷花的踪影,就越是找不着。难道荷花在与我捉迷藏不成,不会啊,它一定就安安稳稳地在湖中呆着,哪儿也不会去。
看来,这就是江南园林的特色了,每一步都能让你看到不同的景致,有时候,远处的景致明明就在眼前,可是,等你顺着小路走下去,一个拐弯,它又消失在了你的眼中。江南园林移步换景,往往借用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和林荫小道,造成一种纵横曲折的效果,使得人们在园中欣赏的时候,有一种院子变大了,怎么走也走不完的感觉。
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我的周围,被一些精致的小亭子和游廊包围,于是,我干脆放弃了想要速战速决,马上找到荷花的念头,开始仔细欣赏起四周的竹子来。不知从那本书中,我看到说:古猗园的这种园艺布局是出自一位明代竹刻大师之手,他叫朱三松。想来,这位大师是极其喜欢竹子的,于是佛肚竹、紫竹、龟甲竹、方竹、凤尾竹……各种各样的竹子,被三三两两、夹道种植在了游廊的两侧,亭台的四周,还有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里。
翠竹林立,它们或挺拔端庄、或婀娜多姿,再加上脚下时时有幽幽碧水流过,曲水蜿蜒、潋滟通幽,我鬼使神差地跟着这淙淙的流水,沿着花石小路随意穿行,也不管自己究竟身处东南西北哪个角落。突然间,我感到有一种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感觉,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被一大片竹子包围了。是的,它们从之前的三五成群,一下子变成了竹林绿海。
这才是真正的“绿竹猗猗”的意境呢,看来,这个园子里,除了广泛植竹以外,还专辟了一个竹圃啊。
于是,荷花被我抛到了一边,我沿着小路走着,走进了竹林深处,只觉得绿意扑面而来。那绿色,是这么浓,浓得沁人心肺;那绿色,又是那么鲜,鲜得耀人双目。从竹木的间隙间向远处望去,目力所及之处,到处都是一片郁郁葱葱,一些远处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点缀其中,我现在看着那些亭台楼阁的感觉,就好像是隔着一张绿色的竹帘子,在欣赏一群美女,有一种朦胧的美。
我又将目光收回,再看近处的这片竹林,宛然如同一片翻滚着的茫茫绿海。竹木葱茏,又兼有芳草密布脚下,真让人有一种被绿色包围的感觉。
淡绿、翠绿、深绿、墨绿、黛绿、苍绿、湖绿、品绿、水绿、油绿……各种不同的绿色,在眼前闪耀,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绿色世界。
霎时间,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错觉,脑子有些迷醉,我使劲地深呼吸,想把这带着竹叶清香的空气,深深吸入肺中。
逗留良久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竹园,继续去寻找荷花,不过,此时我的心情,已经不像刚才那样迫不及待了。毕竟,能够很快找到荷花,那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就算找不到,那又如何呢,干脆就尽情地在园中欣赏其他景致吧,一样可以让人不虚此行啊。此时,我忽然觉得,天上的太阳,仿佛也不那么灼热了,心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穿行在唐代石经幢、宋代普同塔、明清建筑逸野堂、不系舟、白鹤亭、南厅、微音阁、小松岗等厅堂……如果不看介绍,我完全不可能知道,自己身边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屋宇,竟然积淀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于是,我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看得懂,驻足下来,仔细鉴赏那些楹联诗词,它们或写景、或抒怀,都是文简意深的好字句,看得我情不自禁,想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据说,这里头有不少还是出自董其昌、祝枝山等名家的亲笔书法啊,可惜,才疏学浅的我,连落款都认不全,更别说是细细品茗名家的精妙笔法了。不过,虽然如此,这古猗园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古朴、淡雅、洗练,却深深地让我沉醉其中,吸引着我继续前进,去探访其他胜景。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缺角亭”,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了,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亭子,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呢,好生怪异。却原来,当年“八?一三”事变之后,这座园子也没有能够逃过战火的洗礼,事后,当地爱国人士重修亭子,但是却独独缺一角不修,为的是用这“缺角亭”,来铭记国耻,象征着中国坚贞不屈的民族之魂。我看了这段介绍后不觉慨然,原来这个小小的亭子,居然还有这样的往事。于是,我心中对古猗园又多了一种感情,除了欣赏它秀美的景致外,原来,它还积攒着这样的历史沧桑啊。
后来,查阅资料,我才知道,古猗园所经历的,绝对不仅仅是“八?一三”这一次浩劫,早在咸丰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就曾经将园子里的部分建筑毁掉;“一?二八”事变,日本人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者占据,在日寇的铁蹄下,被蹂躏了两个多月之久。
于是,看着眼前的这个已经修整如新的“缺角亭”,我想象着当年的古猗园,在战火和硝烟中,只剩下了一些残墙断壁,假山倒塌、树木折断、花草枯败,一切都面目全非。
而今,虽然一切都已经修缮完毕,但是,“缺角亭”却用那独缺一角的形象,告诉我们,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告诉我们,中华儿女抵抗外虏、顽强奋战的英勇形象。
或许,在那一片茂密的竹林中,还留存着当年曾经见证过这段历史的元老吧,于是,我对这“绿竹猗猗”的古猗园,和园中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竹,都有了另一份感触。
坐在“缺角亭”中极目远眺,我仿佛看见远处若隐若现,是一片池塘,星星点点地仿佛有红色缀饰其中,我心中一喜,莫非,那边,就是荷花了,于是,马上站起身来,不再歇息,向着小湖的'方向,前进。
可是,江南园林那独有的建筑格局,又再一次玩弄了我这个路盲。是啊,在横平竖直的大街上,如果没有路牌,我一样也是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纵横阡陌的园子里呢?
眼前,被一座小山,阻挡了,可是,我明明记得前边应该没有山的啊,莫非,我在从“缺角亭”下来的时候,走入了岔路不成?
这小山,说它是山,不如说是一个小土包更好,看上去一点也不高。但是,虽然不高,却布满了苍郁的植物,一条鸟道,蜿蜒崎岖,几步就是一个拐弯,向上延伸着。看着这条小道,又摸摸已经酸麻的腿,我只好暂且作罢,既然不想从山上翻过去,那么,就干脆在下头绕过去吧。
走在小山之下,从头顶上时刻传来游人们的欢声笑语,弄得我都有些后悔了,那上头必然是有什么惹人爱怜的风景吧,要不然,也不会惹得游人如此高兴,于是,情不自禁地,我抬起了头,向小山上望去。
不抬头还好,一抬头,我便看见了一个奇景,最令人注目的是小山上的那一棵参天蔽日的古树,它在碧绿的群树上方,张开自己葳蕤的树冠,宛如撑开了一把碧绿的伞盖,阳光穿过这把擎天的绿伞,好像经过了筛子过滤一般,泻下来的光线成了千万串金钱,还被镶嵌了绿色的边。一切显得那样清幽、神秘、迷离,让人恍然如同置身在玄幻的世界中。
这棵大树,一个人是抱不过来的,它超然卓立,苍翠横空,本来就位于小山上,长得又高大,更显得上撑擎天,下拄大地了。还真有些雄伟彪悍、倔强峥嵘的气势。都说上海人小家子气,可是这树,却是一点都没有继承下这不良的传统啊,反而显得更加挺拔、刚强。
它的根深埋在土里,从小山的山体上刺出,就在我的身边,纠结着、盘绕着,我甚至有这样的错觉,莫非,这棵大树的根,已经遍布了整个小山,正是由于这棵大树的存在,把小山上的土石牢牢地锁住,才有了这样虽矮却峭立非凡的小山。
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高处传来了人们的笑语声,原来,是一群放假了的孩子们,在大树的周围攀来爬去的,大树,像一个慈祥的老人,看着这些孩子们在自己身边嬉戏,宽厚地伸出手臂,让他们搀扶着枝干,爬来爬去。
正自徘徊,考虑着要不要退回去,上山一看的时候,突然,我听见不远处传来了水声,一阵欣喜,我快走几步,向前奔去。在这个园子里,我的眼睛曾经屡次欺骗了我,明明看见是近在眼前的东西,走过去,却总也走不到,可是,我的耳朵却没有欺骗我,前面一个拐弯,我便看见一池碧绿,出现在我的眼前。
大概,这就是鸳鸯湖吧。湖畔怪石乱卧,小亭接水,出水芙蓉,遍布湖中,清风袭来,竹叶摆动,袅娜多姿,意境深邃。
湖水清得发绿,像一块缓缓波动着的翡翠,划船者泛舟荡起的轻微声响,宛如一位无忧无虑的乐师在拨动着诱人的琴弦。
苍郁的湖面,阳光普照,可是,让我觉得纳闷的是,在这里,似乎阳光也显得不是那样炙热了,它竟然变得温柔了,不知道是不是被这满湖的碧绿湖水打动,所以,阳光也变得柔情似水了呢?
我的周围,每棵树,每片叶子,都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点点金光、闪闪灼灼的,变幻着奇光异彩。站在这绿色世界里,我突然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这绿浪粼粼的湖中,正滚动着蓬勃的生机,跳动着旺盛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地向湖中看去,恍然大悟,我竟然忘却了今天来此地的主要目的了,我不就是来看荷花的吗?这满湖碧绿的湖水中,涌动着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不就是这一位位凌波起舞的仙子吗?
荷花,是不畏惧酷热的,太阳越是炽热,它们就开得越是鲜艳。满湖点缀着的,尽是这些翩翩起舞的仙子,它们有的穿着白色的长裙、有的穿着红色的绸衣、有的穿着黄色的纱裙,每个手中都舞动着绿色的缎带,在湖中婀娜多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算是这样的诗句,也不足以描写荷花之美的万分之一。荷花仙子,幽居在湖水里,让人可以远观而不可亵玩,你可以在湖边膜拜它的清丽,但是,如果你想触摸它的肌肤,那却是万万不可能的。它的脸上写满了孤寂,但是,却又不想让世人知道它心中的秘密,因为,这世上知己难觅。
一支含苞待放的新荷,它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清丽脱俗的诗。
一时间,我仿佛有了穿越的感觉,我觉得我仿佛已经远离了尘嚣,远离了繁华的都市,远离了酷热难耐的夏日,跟着荷花,进入了至善至美的异时空中。突然间,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诗句,他说:“她不在这里,她在那里——她在白云的光明里,在澹远的新月里;她在怯露的谷莲里,在莲心的露华里;她在膜拜的童心里,在天真的烂漫里。她不在这里,她在自然的至粹里!”
什么才是“自然的至粹”?我以前一直都不明白,但是,来到了这绿竹猗猗、佳荷亭亭的古猗园之后,我终于明白了。
鸳鸯湖,如同一块明镜从天而降,镶在古猗园中,于是,整个的古猗园熠熠生辉。九曲桥浮在湖面,湖心亭嵌在桥中,山水相连,视野开阔,给人一种天高湖阔的感觉。
明代江宏曾有《游猗园》诗云:“烟花雾植古槎桥,涌出珠宫倚碧霄。风度猗园竹影静,水依殿霭石幢高。”真是完美地展现了古猗园的景致啊。
“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古猗园用它那独特的建造格局,以长廊花墙分隔了不同的自然景物,时时刻刻都让人们处身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中。漫步在“鸢飞鱼跃轩”,仰观飞鸟,俯视游鱼,又可透过各色漏窗,透视窗外的景色,景物更加深幽,而心境,也更加开阔。
于是,我的凡心,终于得到了荡涤,这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啊,在大自然中消夏解暑,我觉得,这远胜于使用现代化的避暑工具。寄情于山水之中,沉浸在悠闲雅逸的氛围里,欣赏翠竹猗猗,荷风竹露,整个人,也会变得悠然自得的。都说心静自然凉,这话真是一点都不错,头顶上的太阳依然炙烤着大地,但是,我已经不惧怕它了,因为,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避暑港湾了。
炙热的,不是阳光,而是人的心,心静下来了,不止是古猗园,在任何地方,酷热,都会对我们无可奈何的。
古猗园-春藻堂地址在哪里
古猗园春藻堂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沪宜路218号,坐落在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猗园内。以下是关于古猗园春藻堂的简要介绍:
位置:春藻堂位于古猗园内,是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建筑风格:春藻堂建于明代,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以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而著称,堂内布局典雅,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堂内欣赏到精美的古代家具、字画以及各种古玩器物,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园林景观:春藻堂周围的园林景色优美,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等景观错落有致,与春藻堂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总之,古猗园春藻堂是一处集园林、建筑、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值得游客前往参观。
古猗园-曲香廊地址在哪里
古猗园曲香廊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沪宜路218号古猗园内。以下是关于古猗园曲香廊的简要介绍:
位置特色:曲香廊是古猗园内一处重要的景点,以其曲折蜿蜒、香气四溢而著名。景观特点:曲香廊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蜿蜒曲折,贯穿整个园林。廊道两旁栽满了桂花、茉莉、玫瑰等各种花卉,四季芬芳,香气扑鼻。游览体验:漫步在曲香廊中,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香氛之中,可以体验到心旷神怡的感觉。
此外,古猗园内还有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充满江南园林韵味的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等,以及著名的仿古建筑“松鹤楼”,楼内陈列着许多有关古猗园的历史和文化资料,是了解古猗园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