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林村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美丽的乡村,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湖南省的排林村,感受这里的古韵风情,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乡村之旅。

一、排林村概况

排林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地处湘中丘陵地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老村落。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誉为“湘中第一村”。

二、排林村的古韵风情

1. 古朴的建筑

排林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这里的房屋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以青砖、灰瓦、木梁、石柱为主要材料。房屋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建筑风格 特点
明清建筑 青砖、灰瓦、木梁、石柱,布局严谨
民居建筑 雕梁画栋,窗花图案精美

2. 独特的民俗文化

排林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唱戏、划龙舟等。其中,划龙舟活动尤为盛名,每年端午节,村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场面壮观。

3. 美丽的自然风光

排林村四周青山环绕,景色宜人。村内有湖泊、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自然景观 描述
湖泊 碧波荡漾,鱼跃水面
溪流 清澈见底,潺潺流水
瀑布 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4. 悠久的历史底蕴

排林村历史悠久,据传始建于唐朝。这里曾是古代军事要塞,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古战场、古炮台等。

三、排林村的现代发展

近年来,排林村在保护传统村落的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以下是一些主要举措:

1. 乡村旅游

排林村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美景、体验民俗、品尝美食,感受乡村的魅力。

2. 特色产业

排林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这些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收入,也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3. 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排林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

排林村,一个充满古韵风情的乡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美丽、民俗的淳朴。让我们走进排林村,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乡村之旅吧!

林排百家姓的第几位

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名臣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济南、下邳、晋安、九牧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萍漂万里】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三千多年来,随着林姓家族繁衍发展,林姓子孙或逢乱世而南渡、或迫于生计而东徙、或因分局而北迁、或谋官职而西移,至今已遍布中华大地乃至全球各个角落。比干后代林姓确如枝叶一般繁盛。目前,林姓在大陆列16位。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有7000万之多,其中我国大陆5000多万,台湾约700万,海外约1500万。

【忠义之宗、大义之祖】

“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众多的林姓子孙来到位于卫辉的比干庙,用最虔诚的心来表达他们对老祖宗由衷的敬意。

比干庙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比干三日苦谏却换来一场挖心,回首这一典故,让不少后人顿生敬意,“林氏”在得姓之初,就带着祖宗比干这种忠义敢谏的本色。

在东配殿另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杰出后代,中间是林坚公。因林氏根据地理位置又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为北林所奉林放公(比干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著名的“问礼堂”就是得自于他。左边为南林尊奉的闽林始祖林禄公,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由于诸多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林姓多属这一支。因此,林禄公又被称作是南林始祖。

此外,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神像,妈祖即林禄公第二十二世孙林默娘,被敬誉为“天上圣母,海上妈祖”。林默娘是宋朝莆田林愿之女,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重阳,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此后,人们纪念妈祖为大义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妈祖庙2500多座,遍及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达2亿多人。妈祖已经成为年岁丰收和保佑平安的象征,更是人们远航的保护神。

在比干庙中缅怀,一杯苦酒就是史书一册,一滴热血就是丰碑一座。

【放眼林姓】

至近当代,林氏一族更是群星闪耀,相映成辉。

165年前,“禁毒英雄”林则徐在广州“虎门”一把大火烧出个醒世的中国,给沉睡的国人当头棒喝。

78年前,让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旷世才女林徽因,最后在梁启超贤惠儿媳的角色里化作“人间的四月天”,任凭冰心在《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中,对集建筑师、教授、诗人和作家于一身的她吐点酸水。

67年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所作《京华烟云》成为全美畅销书,并获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64年前,有一个人享受过毛泽东一生唯一一次为他人执绋抬棺的高规格礼遇,这人就是林育英(又名张浩)。说起林育英,从他传奇的一生,和两个兄弟——林育南和林彪(又名林育蓉)来看,就可知中国历史是少不了此人之名的。

33年前,“香港第一健笔”林行止创办《信报》,备受世人瞩目。

26年前,林则徐的第五代传人凌青(原名林默卿),踏上联合国外交家之路。

23年前,印尼华侨巨富林绍良被评为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旗下有近400家公司和银行。

10年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曾被日本媒体预测为蒋经国接班人的林洋港角逐“总统”,得票率排名第三。

5年前,韩国林姓宗亲万分欣喜地在福建泉州寻到祖先到朝鲜半岛前的下海出发地,并为自己是“唐九牧”(因林禄16世孙林披的9个州刺史儿子而得名)的后裔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5天前,笔者偶然发现《林姓史话》一书中“自周代至清代林姓主要文学家、诗人一览表”和“自唐代至清代林姓书画家、艺术家部分名录”,共有林姓196人之多。

截至目前的林姓院士,足有22位。

细想一下,从他们到比干的身上,无疑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忠、廉、孝、勤、俭的无数动人故事,以及“恕”与“和谐”的习性。

【历史脉络】

春秋时,林氏散居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国宰相长林十五世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十德之门”.鲁国林雍后人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林坚公四十六世孙,家族世为西晋重臣,由济南徙籍下邳梓桐乡,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初任琅琊王司马睿府参军,黄门侍郎,后佐东晋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晋室,领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林禄为晋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孙,俱偕显贵。历晋、宋、齐、梁、陈诸朝,英才辈出,奕世簪缨。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其后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闽晋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蒲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经文纬武,奕世簪缨,显贵南国。传至闽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韬为阙下祖,弟林昌为台湾雾峰林氏祖。批公生子九: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世称九牧林,尊公为九牧林祖。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政之子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陈元光之父)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其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福州东园、兴化(莆田)及江浙两广。

唐末至五代十国,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入闽,立闽国,其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支系。有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支系。

根据公安部2006年7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对福建福州户籍人口的姓名统计,福州市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林”姓,共有970138人,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林芳、林英、林辉、陈辉、林燕、陈英、陈云、林华、林伟。

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林寨镇的历史

目前林寨至义都的古驿道仍残存部分路段,后来随着语言的演变,渐渐地人们将林隘称为林寨,这就是林寨的来由。当年林统领运用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修凿的林屋古井,明都御史王阳明追剿池大鬓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红巾军攻占林寨时,首先就是控制林屋井,确保部队饮食水的安全。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并使用。早期林寨镇的历史未见太多传记,元至正十年(即1350年)大元朝庭台谏陈衡之子陈元坤自福建宁化石壁落居林寨,被封为千户造册主薄,同时任乡饮大宾,是为林寨陈姓始祖。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都御史王阳明平定池仲容农民起义军后,将江西定南及连平、龙川、河源四县相接范围设立和平县。林寨是从龙川仁义图划分而来,从此地图上开始出现林镇这个地名,建县之前此地被视为蛮夷之地,历遭兵灾匪祸劫难,居民极少。明嘉靖十七年(1558年)县令盛旃,报请朝庭核准,设立林镇,至今己五百多年了。

清顺治二年(1646年)石镇村开挖墙基时,在墙基下1.8米处挖有李氏状元碑记;康熙至雍正年(1662年至1721年)六十年间有众多移民填川,散居于四川沪州、潼南、峨边、彭水、乐山一带。另有数脉到广西、雷州、湛江和广州观音山等地发祥。康熙卅一年癸酉科考生陈钖赞考取举人开了林寨举子进入仕途之先河;嘉庆年间林寨迁广西学子陈继昌殿试连中三元考取状元,此后又出现上正村一门七举九岁贡和下正村九世衣冠一脉传之辉煌,清乾隆59年,国宝宋朝名画[牡丹图]自广西容县流入林寨;

1901年基督教传入林寨;1916年古云寨建学校时曾挖出一条古时立寨遗址的有线纹青砖墙基;1965年下正陈振雄在林屋山脚开挖墙基时挖出古墓一穴,砌墓道的是线纹青砖,从三.四号墓出土器皿有大.小四耳罐、.古埕、盆、缸、碗等,经博物馆鉴定是隋代遗物;1982年县博物考古人员在街镇南侧大岭头采集有石铸.石凿.石镞等及各种饰纹陶片.青铜器碎片等,属春秋战国至东周时期文物;据考证,现居林寨的28姓居民都是在元未明初时,从福建.赣南、梅州等地迁入的客家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后迁的陈姓族人取代了林姓人的地位。

林寨因水而盛,因人而兴,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林寨码头的商船沿着俐江汇入东江,往返于隆、河、惠、莞、穗之间,将山区的土特产运出去,把盐鱼布纱运进来,转运到粤北赣南一带,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林寨是大后方,当年镇内拥有货运大帆船20多艘、“大业号”拖轮一艘,货船总载量达1300多顿,其中上百顿的有3艘,江河上白帆点点、百舸争游。林寨很容易让人顾名思义,以为它是一个盛产林木之地,但其实林寨并非因有茂盛的森林而得名,而是袭用南越王赵佗的一位林姓镇隘头目的姓氏而来的。

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在龙川开县,察知林隘乃是抵御北方来犯之敌的关隘,也是通往和平、彭寨等地的唯一通道,为了防御北方来犯之敌及积草囤粮,于是赵佗派了一林姓头目在林隘筑寨据守。该头目在第二道隘所在的黑脸窝坑口的营地建造了屋宇,于是该地的关隘叫林屋坳。世事茫茫,随着语言的演变,人们渐渐地把林隘的村落说成了林寨。走在林寨的乡村小道上,随处可见一座座像碉堡似的四角楼,从这些古建筑群中仿佛可以看到当年林寨繁荣昌盛的景象。

林寨在建国前富裕人家多,据当地老人介绍,林寨是一个“因水而兴、因人而盛”的古镇。因利江自北向南贯通林寨,当地人在利江岸边建了一个港口,这个港口自建成后一直是货物中转站,是当年和平的第二大水运港口。在明清时期是一年四季舟楫如林,行则鱼贯,泊则雁排,码头东边的南北大道穿街而过,牛马车辆咯咯当当、独轮小车吱吱扭扭、肩挑人扛者哼吁嗨哟似曲如歌,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悠悠的利江,繁荣的码头,给林寨这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镇带来了商机。但到19世纪70年代后,被林寨人称为“黄金水道”的利江由于水位下降,航运衰退,林寨港成了“死港”。浓郁的文化气息

现居住在林寨的村民祖先,大部分都是和平县设县前后,从中原避战迁移到这里落户的。他们注重积聚知识,发展文化,故林寨上正村有七举九岁贡、下楼村有九千七百石天租、下正村有九世冠盖相联及百万富翁多家。

当年林寨人早就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十分重视教育,在当地掀起一股“留洋热”,大户人家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些出国留洋的年轻人回来后,根据当地的特点,在林寨建起了一幢幢犹如碉堡般的四角楼,内行的人就可以看出,这些四角楼都带有欧美的风格。

由于林寨临近利江,每当洪水来的时候,当地人都要到高处避难,店铺里的商品也难以保存,这些四角楼的建成,不但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还有效地保障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使当地的经济不受影响。古镇风韵引游客

林寨山水秀丽,风景优美,境内有桂坡头、断石角、天元寺、留云岩、古云寨、榕树社、铜锣嶂、万家寨等八大景点。

这八大景点中,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留云岩上的一座留云古寺,寺内香火缭绕,佛像栩栩如生,在里面有一股清凉的感觉,恍如进入一个与世隔绝之地。更让人感兴趣的是那一口“仙井”所喷出来的“仙水”,井水清凉无比,凡是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大都会带上一罐回去慢慢品尝。

自林寨利江河水位下降以后,便失去了舟楫之利,现在的林寨镇、区、村都修建了公路,公路运输代替了水路运输,特别是京九铁路在林寨设立了一个四级火车站后,林寨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辉煌不再,未来的发展近在咫尺,林寨正向着未来前进,重新焕发她迷人的活力。

安海镇后林村许氏历史渊源

许姓,中华姓氏,属舜帝姚重华姚姓妫姓姬姓子孙衍生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中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移居海外。迁至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你可以看一看钱文忠讲百家姓,里边有具体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

    本文地址:https://www.rtphost.com:443/lyzx/7220.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