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故居(杨继盛故里祠)

杨继盛故居,位于我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这里曾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杨继盛的住所,见证了他的一生。如今,杨继盛故居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本文将带您走进杨继盛故居,感受这座历史丰碑的魅力。

一、杨继盛故居的历史背景

(一)杨继盛生平简介

杨继盛(1525-1565),字公达,号继盛,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嘉靖二十年(1541年),杨继盛考取进士,步入仕途。在任期间,他廉洁奉公,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二)杨继盛故居的历史渊源

杨继盛故居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故居原为杨继盛的官邸,后改为住宅。故居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有房屋20余间。

二、杨继盛故居的建筑特色

(一)建筑风格

杨继盛故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格。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

(二)建筑结构

故居的主体建筑为木结构,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屋顶采用歇山顶,檐口翘起,极具美感。建筑内部装饰精美,梁柱雕刻细腻,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三)建筑装饰

杨继盛故居的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包括砖雕、木雕、石雕等。其中,砖雕最为引人注目,图案精美,寓意深刻。如“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

三、杨继盛故居的文物藏品

杨继盛故居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

1. 杨继盛画像:画像描绘了杨继盛的形象,展现了其威武雄壮的气质。

2. 抗倭兵器:展示了杨继盛在抗倭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如刀、枪、箭等。

3. 历史文献:包括杨继盛的著作、手稿、信函等,为研究其生平和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4. 生活用品:如家具、器皿、衣物等,反映了杨继盛及其家人的生活状态。

四、杨继盛故居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

杨继盛故居作为明代抗倭将领的故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我国古代抗倭斗争的历史,为后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二)文化价值

杨继盛故居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文物藏品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高度成就。

(三)教育价值

杨继盛故居作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杨继盛故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见证了杨继盛的一生,也见证了我国古代抗倭斗争的历史。如今,杨继盛故居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让我们走进杨继盛故居,感受这座历史丰碑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序号 文物名称 简介
1 杨继盛画像 描绘了杨继盛的形象,展现了其威武雄壮的气质。
2 抗倭兵器 展示了杨继盛在抗倭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如刀、枪、箭等。
3 历史文献 包括杨继盛的著作、手稿、信函等,为研究其生平和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4 生活用品 如家具、器皿、衣物等,反映了杨继盛及其家人的生活状态。

杨继盛故居,这座历史的丰碑,将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最令人敬佩的谏臣

杨继盛之所以被称为明朝最令人敬佩的谏臣,是因为杨继盛正直善良,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嫉恶如仇,还有他在监牢之中依旧不屈膝,意志力远远高于常人,为了推翻奸臣不惜自己挖自己的腐肉,忠君报国不惜自己性命为百姓着想。

正直善良不畏权贵杨继盛自小失去亲生母亲,而后父亲再娶,杨继盛就开始放牛的生活。直到杨继盛成年,通过自己的坚忍勤奋好学,一边放牛一边在学堂窗外学习,最后父亲为之感动送他上学,杨继盛也不负众望考取举人,由于他出生贫苦百姓之家,当时的明朝官场腐败,杨继盛只做了一个小官吏。后来弹劾卖国求荣的明朝将军仇鸾,被仇鸾打压入狱,遭受牢狱之冤。再后来奸臣严嵩为了拉拢杨继盛,将他放出,但是杨继盛本来就是被打压的,而严嵩只是为了拉拢杨继盛来帮助自己做事,并不是看中才能为国为民。对于杨继盛来说,平冤出狱也是受恩惠于严嵩,但是杨继盛分的清谁忠谁奸,为了国家和百姓,毅然决然的上书弹劾大奸臣严嵩,早知道当时的严嵩可以说是一手遮天,朝野众多官员讨好巴结还来不及了,而杨继盛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书弹劾,也是让人敬佩。

再被打压入狱杨继盛正直敢言也是让严嵩恼怒之极,本来严嵩想通过放出牢狱中的杨继盛来拉拢他为自己做事,没想到杨继盛依旧铁骨铮铮弹劾自己。这也让奸臣严嵩直接把杨继盛下大大御,各种杖刑来折磨杨继盛,可是杨继盛一心报国,不畏强权,在牢狱之中自己挖自己伤口腐肉,不喊一句,连看守的狱卒都为之胆寒。为国为民的杨继盛也是让明朝其他为数不多的忠臣以陆炳为代表的众人悄悄保护下,得以在监牢之中艰难活命。而严嵩气急败坏,折磨不断最后杨继盛也没能保住性命,最后留下绝笔,写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遗憾之言。

让人敬佩杨继盛一生为国为民,明知弹劾奸臣是一条绝路,也义无反顾的精神和行为让明朝君臣和百姓敬佩。而他的妻子更是杨继盛死后不久自缢而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两人,将其故居拆掉建庙供奉祭祀他们两人。可见杨继盛一生的所作所为不失最让人敬佩的明朝谏臣之名。

明朝精彩故事

sheng,第四声,

这个楼主要简单的,就是。杨继盛在严嵩权势滔天,万马齐喑的情况下,以死来弹劾他的罪状,被锦衣卫日夜施刑,但他仍然说是自己愿意弹劾的,没有人指使,被称为明朝第一硬汉。结果被严嵩陷害。

杨继盛少年时代家境清贫,父亲杨富,母亲曹氏。7岁时母亲亡故,父亲的妾陈氏虐待他,让他放牛,所以他自幼就独立处理与家里人的关系。继盛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学塾读书,非常羡慕,回家向同胞长兄继昌要求学习,哥哥说你这么小,读书做什么,表示反对。继盛说我年岁小可以放牛,就不能读书?继昌听了觉得有理,把弟弟的愿望向父亲反映了,杨富答应他的请求。于是杨继盛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到13岁时全力学习,18岁中秀才,以后借住僧房继续攻读。有一年继昌得了瘟疫,继盛听说赶回家中侍候,日夜不寐,使兄康复。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入国子监进修,需要家庭供给生活费。继昌认为不能白白养活弟弟,也不同继盛协商,就给弟媳张贞八石谷和一片土地,算作分家的财产,继盛夫妇没有怨言地接受了。继盛在京边读

书边坐馆教学,有了收入,张贞在乡生产也获得丰收。继盛回到家乡请姻亲吃饭,乘机向继昌敬酒,说我当初默认析产,是怕我的学习费用连累长兄,现在我有余钱,可以补助家用,请哥哥允许我和你一起生活。继昌听了很惭愧,同意了他的要求。继盛又拿出13两银子捐给政府作边疆经费,使继昌得到教官的荣誉。继盛给妻子遗言,说哥哥不懂多少道理,也没有坏心眼,只是爱占小便宜,你要让着他,他自然高兴了,表明至死惦记着长兄。

妻子张贞,勤劳治家,体贴丈夫。继盛被贬狄道,张贞跟随赴任。当地文化不发展,继盛想兴办学校,没有经费,遂卖了自己的乘骑,钱还不够,获得张贞的同意,变卖了她的服饰,买田收租,作学校的经费,可见在事业上夫妻观点一致。继盛考虑弹劾严嵩时,自言自语我怎样报答天子的隆恩呢?张贞听到,笑着说:看你这样子,该退职返里了。继盛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她说一个仇鸾差点没有把你陷害死,现在严嵩父子比仇鸾奸恶百倍,这种现实怎容你报答天子,所以不如回老家。继盛从张贞话中得到启发,决心参劾严嵩以报国。不幸的是如张贞所料,继盛又一次被投入监牢,判处死刑。张贞痛惜丈夫,向朝廷上书,为继盛鸣冤,同时要求以自身代替丈夫服刑。她爱护丈夫胜过自己的生命,继盛同样热爱妻子,深深地了解她的为人。遗言说妻子聪明懂道理,但

性子刚烈,要求她抚养好儿子,保持家庭,千万不要因夫妻感情重,做出殉死的事来。在遗言中告诫儿子,要孝顺母亲,“凡事依她”,对妻子的后事作了安排,也是绻绻于夫妻之情。继盛有妾,叫二贞,没有生养过,继盛入监三年,二贞吃斋诵经,给继盛祈福。继盛告诉张贞,在他死后,因二贞年轻,让她嫁人,她的衣服首饰都给她带走,不要让她守寡。他这样对待妾还是通情达

理的,少见的。继盛对两个儿子在遗言中表示出他的爱护态度,要他们兄弟和睦,不分家,特别指出小儿子性情暴躁,让大儿子看在父亲分上原谅他,同时要求老二敬重哥哥。两人如有解不开的事,要请亲戚和解,万万不许打官司。如果在哪一方面违背他的教导,继盛表示在九泉之下也要摆布儿子,以警告他们。继盛是把他处理兄弟关系的原则,传给儿子们。继盛有个女儿,比儿子大,已出嫁,他要求儿子,姐姐将来富贵便罢,若贫穷一定要周济,你们母亲要给东西,不许阻拦,表示对女儿的眷念。继盛有同母所生的二姐、四姐,婆家都穷,继盛要求张贞和儿子们对她们予以照顾。对庶母所生的五姐、六姐,也要有所顾恤。继盛的大伯有四个孙子,继盛获罪,大伯并不关切,他的孙子也以冷淡态度对待。但是继盛认为这四个堂侄都是知好歹的人,对自己不关心,不能责怪他们,所以要求儿子在祀产没有分净的地方,他们要占便宜就让他们占,不必认真计较,免得让外族人看笑话。对于奴仆,继盛分别对待。有个叫杨应民的,是小时买来的,连姓可能都是随的主家的,相处多年,有感情。继盛遗言妻儿,将来给他50亩地,一所住宅,让他给杨家看坟山,如果他私积钱财,房子和地都不给他。另有一个叫麹钺,是用四两银子买来的,继盛遗言他若守奴才本分,给他20亩地,一所小房,如果要求离开杨家,就以他的卖身价向他要利息,一两银子一年六钱利,年年算下来,他就赎不了身了,这样做是免得其他奴仆跟着学。还有奴仆福寿儿、甲首儿、杨爱儿侍候继盛于监狱中,有共患难的情谊,以后每人给田20亩,小房一所,都要在坟山附近的,让他们看坟。田地只许他们耕种,不许可出卖。即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也不用向主人交地租。

2007-2-6 23:37回复

诺基亚N90

0位粉丝

2楼

杨继盛完全按照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来处理家内人际关系,是真正实践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和睦亲族、善待奴仆的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和谐的方面,这是由卑幼、妻子、奴仆敬奉尊长、丈夫、主人造成的,这本身就有屈从的因素。杨继盛尤其强调主仆名分,他固然注意给奴仆以恩惠,给土地,给房屋,但这要以奴仆的绝对恭顺忠诚为前提,稍有不恭,特别是想离开主家,则要给以严厉的惩治,观其对麹钺的规定,以利滚利的方式要卖身价,何其严酷,所以在仁义道德之外,还有凶狠的一面。

杨继盛处理家庭关系的思想,同他处理与君主关系的思想完全一致,在家庭行孝道,在国家就是实行忠道。他在仇鸾事件上受迫害,没有学会明哲保身之道,反而更加嫉恨奸臣,更以忠君为纲领,以清厘治道为己任,不惜性命地弹劾权奸严嵩。“文死谏”,他实践了这条忠君的最高道德原则。他完整地接受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身体力行,按封建道德讲,他是一个完人,也就是说他的忠君和他的孝道紧密联系,他是这两方面的楷模。

杨继盛的以身许国,得到身后之名,赢得了一片赞扬。还在明末,就出现以杨继盛参奏严嵩为内容的《鸣凤记》传奇,讴歌继盛。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为母亲做寿,演出《鸣凤记》,家人看了为之痛哭。黄宗羲的父亲、御史黄尊素因反对魏忠贤阉党死于诏狱,黄家与杨家有共同经历,故而对《鸣凤记》有特殊感受。清朝最高统治者极为欣赏杨继盛的忠谏,顺治帝令中书舍人吴绮编写杨继盛的传奇,成昆曲《鸣凤记》院本,因为写得好,顺治帝一高兴不秩提拔吴绮,让他做杨继盛做过的官——兵部郎中,当时人认为这是“奇荣雅遇”(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乾隆年间宫中演出《鸣凤记》,孝圣皇太后看了很

受感动,问现在朝中有没有杨继盛这样的人,乾隆帝回答说有个叫吴炜的言官和他有点相近,因为吴炜应诏上疏,有耿直敢言的味道(徐珂《清稗类钞》)。事实表明,皇家最需要杨继盛式的忠臣。杨继盛忠于昏君一人,他的死谏,表现了他的愚忠,既不值得,也不明智;他不度形势,不讲策略,不懂得政治斗争的艺术,以死为能事,是愚蠢的表现;但他有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刚正不阿的骨气,高尚的气节。对他的行为,今人不能一味称颂,而应该有分析地给予批评和肯定。

杨继盛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进士。他生性鲠直,刚正不阿。任兵部员外郎时,鞑靼首领俺答数次入寇,咸宁侯仇鸾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严嵩庇护仇鸾,继盛坐贬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杨继盛在狄道开办学校,选了一百多名孩子上学,其妻张贞变卖珠宝首饰,作学校的经费。一年后,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明世宗知继盛有先见之明,严嵩再度起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连迁四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以《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严嵩反冠以“诈称亲王令旨”的罪名下锦衣卫狱,廷杖一百,有人送与蚺蛇胆一具,说是可解血毒,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1]后杨继盛于狱中自行割下烂肉三斤,断筋二条,受尽三年折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继盛与闽浙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临刑有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继盛妻殉夫自缢。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死后十二年,穆宗立,追谥忠愍。

杨继盛在诏狱期间,曾接受了廷杖一百的处罚。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然而杨继盛再次表现了他的无畏与勇气:“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一片血肉模糊,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在诏狱,杨继盛干出了一件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事情。廷杖之后的一个深夜,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诏狱一角,他叫来狱卒让狱卒为其掌上油灯,狱卒走到牢房门前顿时瞳孔收缩,因为他看到了一幕让他永生难忘的恐怖画面:杨继盛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狱卒的手开始颤抖,内心陷入的无比的恐慌,双脚如被钉在原地动弹不得。而杨继盛此时幽幽地说:“不要动,我看不清楚了。”他平静的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只求一死。嘉靖34年(1555),杨继盛依然在狱中顽强地坚持着,这一年,严嵩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除掉这个动摇自己权位的人。世宗下诏将杨继盛处死。 10月27日,杨继盛被害于北京市刑场,年仅40岁。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临刑,神态安详,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当众放声吟诵绝命诗(临刑诗):(一)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二)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有关李大钊的小故事

一、改名的故事

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当时正处于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之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求学之路。他从小聪明好学,六岁起入读乡村私塾,九岁时手抄《重译富国策》,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1905年科举停办后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学习了两年新学。

这时候,李大钊的学名叫李耆年,字寿昌。谷家私塾的单子鳌先生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十多年后,他自己改名叫大钊,字守常。钊者刀也,李大钊改名自勉,志在守正笃实、循道致远,用大刀铲除一切不平。

二、择校的故事

离开永平府中学堂后,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当时是1907年暑假,天津有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等学校正在招考,李大钊报考了两所,均被录取。几经权衡后,他决心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李大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政法。”

三、在日本购买茶盘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政理,1913年冬,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的经历增强了李大钊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一次,李大钊去日本的军事陈列馆参观,看到馆内许多从中国掠夺去的战利品,每一件都标明了来源出处,被日本人夸为国荣。李大钊睹物伤怀,于是在街头买下了一件木质漆茶盘。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道也源自中国,李大钊是要以此物时时警醒自己虽身在异乡,但要饮茶思源、勿忘国耻。

四、改写对联的故事

1916年5月从日本回国后,李大钊在上海参加反袁斗争,一个多月后到北京,先后参与创办《晨钟报》《宪法公言》,担任《甲寅》日刊编辑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这时期,27岁的李大钊满怀斗志。他曾亲笔书写这样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联是明朝谏臣杨继盛在狱中题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李大钊敬仰杨继盛的忠贞气节,选取“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第6号上的警语,并取陆游《文章》一诗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将“辣手著文章”改为“妙手著文章”。一字之改十分精当,集中体现出李大钊担人间道义、做道德文章的崇高情操与担当精神。

五、李大钊影响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伟大的思想启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当时的中国,如同李大钊在《此日》一文中所说,“月异岁新,与时俱进”,虽必经一番苦痛,但孕育着新的希望。终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他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使得一批中国青年最先觉醒,李大钊正是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袖和导师。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那时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成为引导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毛泽东后来回忆:“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后,在李大钊等人帮助下,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以及一些共产主义书籍,并很快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因此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

    本文地址:https://www.rtphost.com:443/lyzx/7082.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