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这座矗立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的历史文化名楼,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甲秀楼长联,作为甲秀楼的文化精髓,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本文将带领大家探寻甲秀楼长联背后的文化故事。
一、甲秀楼长联的由来
甲秀楼长联,又称“甲秀楼对联”,是清代贵州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郑珍为甲秀楼所题。郑珍,字子尹,号小琴,贵州贵阳人,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他在甲秀楼竣工之际,挥毫泼墨,写下这副长联。
二、甲秀楼长联的内容
甲秀楼长联共有180字,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为:“甲秀楼高百尺,登临望远,一览众山小。”下联为:“南明河远万重,泛舟垂钓,悠然见南山。”长联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甲秀楼长联的文化内涵
1. 描绘自然风光:长联上联“甲秀楼高百尺,登临望远,一览众山小”描绘了甲秀楼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下联“南明河远万重,泛舟垂钓,悠然见南山”则描绘了南明河的美丽景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表达人生哲理:长联中的“一览众山小”寓意着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而“泛舟垂钓,悠然见南山”则表达了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3. 弘扬传统文化:甲秀楼长联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田园、渔樵等,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四、甲秀楼长联的艺术特色
1. 对仗工整:甲秀楼长联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
2. 意境深远:长联中的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3. 书法艺术:郑珍的书法功底深厚,甲秀楼长联的书法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甲秀楼长联的影响
甲秀楼长联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对联文化,还成为了甲秀楼的文化象征,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甲秀楼长联的详细内容:
序号 | 上联 | 下联 |
---|---|---|
1 | 甲秀楼高百尺,登临望远,一览众山小 | 南明河远万重,泛舟垂钓,悠然见南山 |
2 | 风卷云舒,江山如画 | 月涌星河,岁月如歌 |
3 | 莲花出水,清风徐来 | 雨打芭蕉,闲愁万种 |
4 | 梦回秦汉,千古风流人物 | 风吹草低,一代天骄 |
5 |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一江春水向东流 |
甲秀楼长联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甲秀楼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让我们共同探寻甲秀楼长联背后的文化故事,感受历史的魅力。
甲秀楼的历史和刘玉清所写的长联
贵阳甲秀楼
南明河入贵阳城至大南门外,出霁虹桥下曲折而西,并积流成潭,名涵碧潭。
潭中有巨石如鳌,平坦广阔,是为鳌头矶,或称鳌矶石。
甲秀楼就建在鳌矶石上。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鳌头矶上建阁,名曰“甲秀”。
后人续修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贯通南北两岸,称“浮玉桥”。
桥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
甲秀楼屡遭焚毁,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于鳌矶石上,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楼高约20米,绿瓦红楹,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
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
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
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
桥上有涵碧亭,亭的石柱上刻有清代贵阳汪知府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甲秀楼长联:(因电脑文字库的关系,有些替代字,请现场观看为宜)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
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
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
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
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
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
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
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
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大好风光尽览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下视城郊,早午炊烟袅袅,数十万人家饭熟时。
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
贵阳甲秀楼中刘玉山的长对联是什么意思
〖简注〗鳌矶:南明河中昔有巨石兀立,其形似鳌,人称鳌矶,甲秀楼即建于其上。衡湘:衡山和湘江,代指湖南。滇诏:滇和南诏,古国名,代指云南。粤峤:两粤和峤岭,特指广西。巴夔:巴郡和夔州,代指四川。两游:两河,指长江、西江。岩疆:高山之地。于矢:地名,少数民族僰人聚居于此。碉隳:碉堡毁弃,喻战乱结束。乌蒙:山名。箐扫:竹林扫净,喻天下太平。筑国:筑是贵阳市的简称。牛渚:南阳河畔的地名。双柱:指甲秀楼前的两根圆形大柱。僰道:地名,为僰人所居,在今四川宜宾,史传秦代始通僰道。牂柯:汉代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置,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广西西北部和云南东部。矩州:唐代州名,武德四年置,地为今贵阳。宋封罗甸:《贵阳府志》记载,宋开宝年间,普贵纳土归顺,宋朝封他为罗甸王。象岭:指贵阳市西北角黔灵山上的象王岭。螺峰:指贵阳市东门外的扶峰山,其山石多螺旋。蓬瀛:蓬莱与瀛洲,传说中的二仙山名。
上联:甲秀楼东靠湖南,西连云南,南邻广西,北接四川,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而苗岭山脉贯穿贵州中部,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与从云南伸展而来的乌蒙山,遥相对峙,有“阴天蔽日”之感。
下联:康熙举人,官至军机大臣的鄂尔泰开拓古州,在甲秀楼前铸两根圆形大铁柱,是为勒保平南笼而树的丰碑。从秦代开始打通道路,汉代就设置了郡县,经唐、宋,一直到今天,历史悠久。刘蕴良是贵州安顺人,对贵州的历史与人文景观了如指掌。
上联主要写四方景物,下联追叙贵州历史,寄兴寓情,多有歌功颂德之辞,自从刘玉山此联嵌于甲秀楼上后,便成为甲秀楼一绝,甲秀楼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如今,甲秀楼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贵阳市的标志,真乃联因楼作,楼因联传同样,刘玉山的名字也随着甲秀楼和甲秀楼长联一起留在了人们心中!
贵阳市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于矢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数千仞高临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靖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瀛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有图为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