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古北口长城,作为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地处北京市密云区,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古北口长城,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临潮河,西靠燕山,是连接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古北口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二、建筑特色与防御体系
1. 建筑特色
古北口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其墙体采用青砖砌筑,墙面平直,城楼高大雄伟。墙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有敌楼,敌楼之间以垛口相连,形成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城楼内设有烽火台,用于传递敌情。
2. 防御体系
古北口长城的防御体系完善,由城墙、敌楼、烽火台、关隘等组成。城墙高约7米,底宽6米,顶宽5米,墙体上设有垛口和射孔,便于士兵观察和射击。敌楼是长城上的重要设施,用于观察敌情、传递信号和驻军。烽火台则用于传递敌情,一旦发现敌情,便点燃烽火,警示周边地区。
三、历史地位与作用
1. 历史地位
古北口长城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防线,还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古北口长城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军事战略的要地,许多重要战役都发生于此。
2. 作用
古北口长城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有效地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了国家安全。它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文化内涵与价值
1. 文化内涵
古北口长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2. 价值
古北口长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资料。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建筑风格和防御体系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具有科学价值,为现代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借鉴。
古北口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走进古北口长城,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古北口镇到八达岭长城怎么走
公交线路:密25路五里坨 → 980快 → 635路 → 877路,全程约193.2公里
1、从古北口镇步行约220米,到达古北口站
2、乘坐密25路五里坨,经过21站, 到达密云教育局站
3、步行约320米,到达密云少年宫站
4、乘坐980快,经过6站, 到达东直门枢纽站
5、步行约370米,到达东直门站
6、乘坐635路,经过8站, 到达德胜门南站
7、步行约440米,到达德胜门站
8、乘坐877路,经过1站, 到达八达岭长城站
9、步行约710米,到达八达岭长城
北京长城有几个景点
北京长城有九个景点,分别是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水关长城、黄花城水长城、箭扣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古北口长城。
1、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的重要屏障,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史称天下九塞之一。
2、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位于昌平区以北20公里处,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早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居庸叠翠”。
3、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是全国范围内最长的长城,也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来慕田峪参观的外国人比较多,所以其声名远驰于海外,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这里的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著名景观。
4、水关长城
水关长城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镇石佛寺村,实际是八达岭长城的东段部分,这段长城建于险谷口,自水门箭楼长城呈“V”字型,顺应山势而行,如巨龙似鲲鹏展翅欲飞,箭楼即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这种建筑方式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故名水关长城。
5、黄花城水长城
旅游区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色鲜明,景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茂盛苍翠,形成了一年四季内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九分山水一分田,青山碧水两相恋。至此既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又可观长城的清灵俊秀,还有绿树红花相伴身旁,使人有远离城市喧器,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
6、箭扣长城
箭扣长城在怀柔区西北的八道河乡境内,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也是北京一段最险峻、雄奇的长城,自牛犄角边、鬼门关、箭扣梁、天梯、鹰飞倒仰、北京结等,一直到九眼楼(望京楼)绵延20多公里,充分展现了长城的惊、险、奇、特、绝。
7、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如今与古北水镇连为一体。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二十五处风景之首”。
8、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其实包含在古北口长城之内,但它也是个单独景区,因为很多部分位于与密云区相邻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金山岭长城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9、古北口长城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八达岭长城
古北口长城的历史沿革
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
数不清的战争都以攻占古北口为第一步,使它成了夺取中原的桥头堡。但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
北朝时期,为了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它政权,各朝非常重视修筑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指山海关勃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北齐此次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而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 但是北齐长城比较低小,为土石所筑,遗迹已经不多了。
北齐长城曾被隋唐修缮利用。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其上有军,其下有城、镇、戍。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
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就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主阿保机军自古北口入边寇檀州(治今密云)、顺州(治今顺义)等10余城,十二月又自古北口出。
金代泰和五年,章宗又命人在此筑东陉二城,金贞佑二年(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
古北口成为一处雄关隘口,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朝初年把鞑靼统治者推翻之后,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明弘治十年(1427年)鞑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军守备森严,使侵略者无功返。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人又率骑兵近万人攻打古北口,也是大败而归。
隆庆三年(1569年)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筹划,亲自督修,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长城墙外又加砌了长城城砖,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双长城。
约5米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在古北口东山建立起来,碑身正面镌刻着冀晋纵队司令员赵尔陆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河山永在”;碑座四周刻有100多名为实现和平而献身的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和部队编号。与此同时,在东山左侧烈士墓地建起一座墓碑,上面刻着12个大字:“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之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