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我国江西省瑞金市,是一处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的地方。这里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起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如今,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一、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历史背景
1.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基地。沙洲坝革命旧址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
2. 红军长征的起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沙洲坝出发,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沙洲坝革命旧址群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也成为了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二、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组成部分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由多个革命遗址组成,以下列举部分重要遗址:
遗址名称 | 简介 |
---|---|
红军长征出发地 | 红军长征的起点,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 | 红军总政治部在此办公,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
红军医院旧址 | 红军医院旧址见证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救治伤员的事迹。 |
中央军委旧址 | 中央军委旧址见证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指挥工作。 |
红军烈士陵园 | 红军烈士陵园安葬着无数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红军战士。 |
三、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历史价值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学习,人们可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2. 历史研究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研究这些遗址,深入了解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
3. 文化传承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是我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这些遗址,可以传承革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四、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现状与展望
近年来,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遗址保护力度不足、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等。以下是对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现状与展望的分析:
1. 现状
(1)遗址保护: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遗址年久失修、环境恶化等。
(2)游客接待: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游客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2. 展望
(1)加大保护力度:加大对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保护力度,确保遗址得到有效保护。
(2)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扩大游客接待场所,提高游客接待能力,满足游客需求。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认识和了解。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有哪些交通方式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交通指南:航空离市区只有20分钟的车程,已扩建成4C级机场,可起降B-737飞机,已开通至南昌、广州、厦门、深圳、南京、珠海航班。民航售票处门口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班客车开往机场。
铁路京九铁路的开通,使赣州的交通更为便捷。赣州火车站位于市区东面,几乎每一班公共小巴都会到火车站,1元就够了。
公路赣州交通发达,但以公路为主,有多条干线公路穿越市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万公里,境内有105、323、319、206等国道。
市内交通赣州市内有10班左右的小公共汽车运营线路,公共汽车到达的地方有贸易广场、新车站、老车站、赣州饭店、赣龙大酒店、人民医院、贸易广场、南门广场-章江酒家、火车站、人民影城、商业城等地,其中,10路汽车还到达机场路口。公共小巴1元,出租车白天5元,包车的话10元就够了。
“红色故都”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瑞金县境留内有诸多革命遗址,主要分布在叶坪村、沙洲坝、云石山等地。1931年9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指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敌人第一、二、三次“围剿”,在叶坪村建立、发展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7-20日,在此召开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及经济政策等重要决议,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为主席。叶坪村的革命遗址有毛泽东和朱德旧居、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军检阅台、红军战士纪念塔、公略亭、博生堡。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办公,现存的革命遗址有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央政治局旧址(沙洲坝下霄村)、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沙洲坝棘子排)、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沙洲坝白屋)、红井(沙洲坝前水塘边,井旁立碑“吃水不忘挖井人”)、列宁小学旧址等。
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军委苏区围剿,中央政府、政治局、中央军委曾一度由沙洲坝迁入云石山古庙办公,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率红军突围转移,开始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瑞金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还留下了其它革命旧址,有大柏地的“弹洞壁”、乌石垄的中央军委旧址、洋溪祠堂的中央党校、大阜乡的红军大学、及“长征第一桥”武阳桥等胜迹。
沙洲坝镇的革命旧址
这里是瑞金沙洲坝乌石垅村,是瑞金时期中革军委和总司令部所在地。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告成立,总参谋部随中革军委驻在叶坪乡洋溪村。后来总参谋部随军委首长在前方指挥作战,1932年底改称为中革军委总司令部。1933年5月,总司令部部分人员从前线返回并迁到沙洲坝乌石垅。1934年1月,前方的红军总司令部撤回瑞金,前后方的红军司令机关合并后仍住在乌石垅。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这里经常遭到敌机轰炸,因此1934年7月,总司令部又随军委迁到云石山梅坑村,直到长征出发。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这些旧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1953年3月,按原貌修复了中革军委和总参谋部及第一局的旧址。2006年,总参谋部组织征地并拨款,修复了总参谋部其他局和总供给部、总卫生部、总兵站运输部、总动员武装部等旧址,调整完善了原旧址的内容,使这些旧址群得以顺利修复,能够再现当年红军领导机关的革命斗争历史。
1931年11月,中革军委成立时下设总参谋部。总参谋部下设作战科、侦察科、交通科、动员科、教育科和管理科等六个科。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总参的组织机构进行过几次调整。1934年1月,前后方两个红军司令机关合并,可以说这是“八一”南昌起义以来我军最高司令机关最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这里总司令部下辖六个局:第一局(作战)下设7个科;第二局(情报)下设4个科;第三局(队列、管理)下设3个科;第四局(通信联络)下设4个科;第五局负责训练;第六局负责动员。红军长征前夕,第三局改称第四局,第四局改称第三局。从总参谋部成立到红军长征的三年中,军委参谋机构的名称和体制虽有多次变化,但基本上是部、局、科三级组织体制,机构比较精干。瑞金总参谋部也就是总司令部的组成和职能,与总参谋部作战部、第二部、第三部、通信部、军训和兵种部、动员部、管理保障部等二级业务部有直接联系,有的就是这些业务部的前身。这栋房子原是苏区时期地主杨衍兰的私祠,称为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1933年4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从叶坪乡迁驻这里。
中央执行委员会产生于1931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由63名委员组成,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选举175人为正式中央执行委员,36人为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继续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苏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权力机关,不仅要负责法律的制订和颁发,还要监督各项法律的实施执行。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成立的三年时间里,共颁发了《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条例》、《征税条例》等上百个法律条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设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文景观
请问,毛主席在江西沙洲坝挖的那口井在哪里
在瑞金沙洲坝,毛主席早期在江西时曾在瑞金城外一个叫沙洲坝的村子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老乡们吃水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于是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在村里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就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边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拓展资料沙洲坝镇素有“瑞金红色旅游”之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红色中华”峥嵘岁月留下的革命旧址21处遍布全境,“中央临时政府”“红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沙洲坝镇总面积9.24万亩,其中冲击小平原近3.28万亩,平均气温18.9℃,年日照时数平均1838小时,年无霜期268天,是一片充满蓬勃生机和极具发展潜力的热土。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话。多少年来,当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当我们放声歌唱幸福的时候,就会想起毛主席这位杰出的领袖,就会想起他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不朽功勋。
参考资料:吃水不忘挖井人_百度百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