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丝城镇(九丝城镇天气预报)

九丝城镇,一个听起来就充满诗意的名字,位于我国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座古镇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一、古镇简介

九丝城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古镇地处岷江中游,四周环山,风景秀丽。这里曾是古代蜀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川西地区的商业重镇。

二、古镇风光

1. 九丝山

九丝山位于九丝城镇东南部,是古镇的标志性景点。山势险峻,风景秀丽,有“蜀南第一山”的美誉。九丝山上有九道山门,每个山门都刻有精美的石雕,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2. 古镇老街

古镇老街全长约1.5公里,两旁是青砖黑瓦的古老建筑,古色古香。街道上人流如织,商铺林立,售卖着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漫步在古镇老街,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3. 古镇民居

古镇民居风格独特,以木结构为主,青砖黑瓦,飞檐翘角。民居内部布局讲究,功能齐全,展现了古代民居的智慧。

三、古镇历史

1. 古蜀道遗址

九丝城镇是古蜀道的重要驿站,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蜀道遗址。如:九丝山古栈道、石门关等。

2. 古镇名人

九丝城镇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学家苏轼等。他们的诗词作品传颂千古,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四、古镇美食

1. 九丝凉粉

九丝凉粉是九丝城镇的特色美食,以大米为原料,口感爽滑,清凉可口。搭配辣椒、花椒等调料,味道更加鲜美。

2. 九丝豆腐脑

九丝豆腐脑也是古镇的特色美食,豆腐细腻,汤汁鲜美,营养丰富。搭配油条、鸡蛋等,早餐美味佳肴。

五、古镇旅游攻略

1. 最佳旅游时间

九丝城镇四季皆宜旅游,但最佳旅游时间为春季和秋季。此时气候宜人,风景如画。

2. 旅游路线

游客可以按照以下路线游览九丝城镇:九丝山→古镇老街→古镇民居→古蜀道遗址。

3. 住宿推荐

古镇内有众多特色民宿,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住宿。

九丝城镇,这座充满魅力的古镇,以其独特的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体验到古镇的魅力。快来九丝城镇,揭开这座古镇的神秘面纱吧!

项目 内容
古镇风光 1.九丝山
2.古镇老街
3.古镇民居
古镇历史 1.古蜀道遗址
2.古镇名人
古镇美食 1.九丝凉粉
2.九丝豆腐脑
旅游攻略 1.最佳旅游时间
2.旅游路线
3.住宿推荐

九丝城镇的乡镇文化

九丝城镇是僰族人消亡的地方,因境内有座九丝山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四百多年前僰人在这里生活,建武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称夜郎市,九丝城山是僰人的军事根据地。僰人的首领为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人称“阿氏三雄”,僰族是当时西南地区势力较强的一支少数民族,由于不服朝庭统治,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被消灭于九丝山上,从此僰人销声匿迹,只有千仞绝壁上悬棺古墓留下不解之谜。虽然僰人已经消亡,但其民族文化依然被传承至今,如今的九丝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汇集交融了僰、苗、汉族文化特征,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民间习俗。九丝城镇有德胜、建武、簸峡、文印4个较大的集市。常驻人口1800人,面积3平方公里。德胜为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德胜街依山傍水,印把山和九丝山雄距南北,九丝河横跨东西,房屋沿河而建,人口集中,商业繁荣。建武是一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原名“内官寨”,是僰人曾经居住的地方,明万历二年九丝战事平息之后,改称建武城,是兴文古县城所在地,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典型的古建筑特色。簸峡位于德胜以北4公里,因危岩滑坡于2000年整体搬迁到现址,政府耗资100万元,将其改建成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建筑美观的“美好新村”,是一个新兴的集贸市场。文印离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是2006年乡镇合并到九丝城镇,是一个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宜人居住的地方。

九丝城镇的建置沿革

九丝城镇历史悠久。唐代为仪凤二年(677)设置的羁縻纳州(天宝元年改都宁郡,乾元元年复为纳州,今珙县上罗)都掌县地,隶剑南道泸州都督府。北宋纳州先属梓州路泸州,仍羁縻州,熙宁八年(1075)隶泸州清井监,政和四年(1114)隶梓州路长宁军,南宋隶潼川府路长宁军。

九丝之名最早见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江安县安济庙(又称五龙庙、土主庙)碑文。时“九丝夷人寇”,江安县令张文省率民兵御之,祷于五龙庙,有功,理宗赐名安济庙(民国《江安县志》卷2《庙祀》)。元代为戎州山都6乡(昔乖、上罗、得居、落下、红崖、洛罗)之红崖乡地,由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诸蛮夷部宣慰司(后改叙州宣慰司,大德七年再改叙南等处蛮夷部宣抚司,夏明玉珍再改军民宣抚司)马湖路飞领,至明一直为僰人(都掌人)聚居地。

明洪武四年(1371)降戎州为戎县;六年,戎县改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叙州府,仍为山都6乡红崖乡地。万历元年(1573),明军剿灭僰人,攻占山都6乡,次年改戎县为兴文县,于今九丝城镇境内内官寨建武宁城(即后建武城,今龙泉村),命四川总兵和兵备佥事1员(佥事不久裁)驻扎;以6乡地专设军政合一的建武守御千户所(直隶四川都司)和建武直隶安边厅(隶叙州府),于叙南、泸州二卫遴选指挥掌印,并移泸州卫中、前两所驻此,在叙州府“添设安边同知一员专驻新筑所城管理兵饷,收放税粮,清理词讼,安抚民夷”,又设学正、千户、吏目各一,驻兵共17600人,次年减至5000人。明对山都6乡重新划分、命名,即武宁乡(今九丝城镇建武一带)、都定乡(清光绪年间改翥凤乡,1942年改石碑乡,今属珙县)、文印乡(今九丝城镇境内)、居杭乡(今仙峰苗族乡和九丝城镇一部分)、平蛮乡(今毓秀苗族乡和九丝城镇一部分)、落罗乡(今珙县上罗、落亥、老堡寨一带),邻县长宁界内飞地箐林堡属武宁乡。万历二十四年(1596),因蒙古族火落赤部落入寇松潘,镇守总兵西迁松潘,改设游击镇建武。

明末清初,建武守御千户所和建武直隶安边厅先后为张献忠大西政权和南明政权控制区,清顺治十六年(1659)入清版图,沿明旧制。康熙六年(1667),裁守御所及同知、学正、吏目,“止名建武”,以叙州府通判兼治,存游击、守备以资弹压(属永宁镇守总兵)。乾隆元年(1736),并建武营地于兴文县,移横江巡检于建武,理民词讼。乾隆二十七年(1762),裁巡检。四十三年(1778)又裁游击、守备,改设都司,以潼绵营都司驻此,属永宁营参将。宣统元年(1909),为“安边治匪”,兴文县治所移驻建武城。

民国元年(1912)兴文县治所迁回兴文(今僰王山镇)。24年(1935),实行联保制,今九丝城镇境内改置建武(原武宁乡)、双河(原文印乡)、簸峡(原居杭乡之部分)3个联保,建武为第三区(26年改为第二区)公署驻地,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兴文县直至解放。29年(1940),改联保为乡镇,分别改为建武乡、双河乡和簸峡乡。

新中国成立后,隶宜宾专区兴文县。

1950年,兴文县设3个区公所,建武乡、双河乡属第二区,建武为第二区治所,簸峡乡属第三区(驻仙峰)。

1951年,由簸峡乡第8、9村,双河乡第7村,毓秀乡大墩子村和官田坝村合并成立德胜乡。

1952年,簸峡乡第3、4村划归仙峰乡。

1953年,毓秀乡划出第4、5村,建武乡划出第7村,德胜乡划出第7村,成立共和乡;第三区仙峰乡划出第7、8村(界牌、大落濠),第二区簸峡乡划出3个村(流水、坪山、柏杨),成立坪山乡。

1956年,德胜乡全乡并人簸峡乡,撤坪山乡,其流水、坪山、柏杨3村归还簸峡乡,界牌、大落濠2村归还仙峰乡;并毓秀乡、共和乡为毓秀乡;建武划入共和乡的1村。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境内建武、双河、簸峡分别建为建武公社、双河公社和簸峡公社。

1962年,从簸峡乡析出原德胜乡地域成立德胜公社。

1981年,双河公社更名文印公社。

1984年,改公社为乡,时属建武区。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建武、德胜、簸峡3乡合并建立九丝城镇,治乡界沟(德胜)。

1996年,宜宾地区改为宜宾市,隶属不变。

2006年7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在原九丝城镇基础上划入文印乡。

九丝城镇的风景名胜

古建筑有建武区公所(原阿大王宫殿)、城皇庙等,建武街大部分民居为明清时期建筑,具有较强的僰文化特色。

九丝城镇的风景名胜有:西关口石刻、九丝山石刻、建武平蛮碑、棂心门石坊、刘公祠石碑、建武石刻造像、九丝僰人悬棺、九丝王城遗址、建武五谷仓、公公背媳妇、轿顶寨、印把山、清凉寺、玉屏墩、白鹤林、元怀门、东汉古墓群、印把山、轿顶寨、干沟等。

旅游线路:从兴文县城以西,沿晏罗路,经兴文石海——铜锣坝——德胜——珙县——宜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

    本文地址:https://www.rtphost.com:443/lyzx/2823.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