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镇(大英县卓筒井镇)

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的卓筒井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这里既有繁华的市井,又有静谧的古巷,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卓筒井镇,感受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

一、古镇历史

卓筒井镇历史悠久,据传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古镇原名“卓筒”,因镇内有一口古老的井而得名。这口井被称为“卓筒井”,是镇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镇的灵魂所在。

二、古镇风貌

卓筒井镇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古镇风貌古朴典雅。镇上主要有两条古街,分别是东街和西街。这两条古街是古镇的商业中心,两旁店铺林立,琳琅满目。

三、古镇特色

1. 卓筒井:卓筒井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井深达100多米,水质清澈,被誉为“天下第一井”。井口呈圆形,直径约1米,井壁由青石砌成,井口上方有一座古朴的石亭。

2. 古建筑:卓筒井镇的古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有民居、商铺、寺庙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卓筒井民居”,这些民居多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3. 美食:卓筒井镇的美食独具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卓筒豆腐”。卓筒豆腐选用优质黄豆,经过独特工艺制作而成,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四、古镇文化

1. 民间艺术:卓筒井镇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剪纸、刺绣、泥塑等。其中,剪纸艺术尤为突出,剪纸作品精美绝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镇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卓筒井镇的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五、古镇旅游

卓筒井镇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下是一些热门旅游景点:

景点名称 简介
卓筒井 古镇标志性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井”
卓筒井民居 清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卓筒豆腐制作工艺 观赏卓筒豆腐的制作过程,品尝地道美食
民间艺术展览馆 展示古镇民间艺术,包括剪纸、刺绣、泥塑等
古镇古街 感受古镇古朴典雅的风貌,品尝特色美食

卓筒井镇,这座千年古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镇的繁华与静谧,体验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走进卓筒井镇,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座古镇的奥秘吧!

卓筒井镇的介绍

卓筒井镇位于遂宁市大英县之西南,幅员面积4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6万亩;辖四个办事处,2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居委会,215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34801人;全镇根据浅丘地貌特征突出农业镇特色,按照“调结构、粮增产、钱增收、科技致富、社会稳定”的思路,农业生产以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为主,兼顾发展养殖业、桑果园产业化为一体的复合型高效农业,境内出产有优质大米、优质大豆、大五星枇杷、风水梨、天保柚享誉于全川;全镇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工业产值达93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0658亿元。

大文豪苏轼是怎么在诗词中描述卓筒井的

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李冰开凿的广都盐井,是在当时打井取水的基础上开凿的大口浅井,这种盐井因受技术限制,不会很深,而且井径很大。大口浅井采卤技术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到了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成泉自上”。

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卓筒并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早800多年。它的出现意味深长:不但表明了中国的井盐开采技术从第一阶段的大口径浅井采卤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小口径深井采卤,其核心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更为后来的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作了铺垫。它成功地解决了钻井、洗井、固井等问题,取得了机械钻井的成功,开创了人类钻井的先河,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自贡是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的发源地。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自贡开采井盐已有201X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其累升深度相当于人工打穿了400多座珠峰。每一口井就有一架天车,最高的一架“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蔚为壮观。当时的自贡天车林立,笕管密布,成了世界最大的工场。在保存下来的众多盐井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大安区的燊海井,它始凿于公元1835年,三年后见功,井深达1001.42米。这个深度,将燊海井定格在一个光辉的位置——人类钻井史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

卓筒井是做什么的

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目前在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原理】

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

【工艺流程】

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钻井(修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共五个步骤。

苏轼的《蜀盐说》说:“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

该地地方志记载了具体的钻井之法:“择有咸源处,以铁锥凿井如碗大,用大竹四五竿接之使长,以竹枝系铁锥入,竹中凿之,其井底有铁器四爪,到六七十天,或百余丈得咸水乃止。”

卓筒井一般深约130米,井口大10-12厘米(直径),占地两平方丈。井盐的选择是有经验的老盐工根据山势来决定,选择井址也叫“度脉”,“度脉”不准一是打成漏井,二是打成干窟窿。

钻井分成两个阶段:1、打大眼。2、打小眼。卓筒井的构成即大眼小眼。上层是大眼,口径15-20厘米,深约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衔接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不许淡水进入井里。竹筒能否隔绝淡水,又是把井钻成功的关键。同时,大眼钻至50米深,竹筒相应下50米,不能隔绝洞壁渗透的淡水,这叫漏井,不能再钻,只有报废。

隔绝了淡水就打(钻)小眼,将大杆(钻杆)顶端的“大令牌头换成小令牌头”继续往下钻,直钻至100米深左右,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斤浓度7-10度的卤水就成了井。如果无卤就是选址不准叫干窟窿。

卓筒井大眼在上、下套管隔淡水,小眼在下产卤。产卤的小眼经过岁月的流逝被卤水腐蚀,地层变迁有时洞壁也要垮塌,这叫“垮匡”。岩石填塞了产卤眼,就无法汲卤。有时,一些汲卤工具掉在井里或其它人为造成的障碍这叫“屙堆”,也无法汲卤,要汲卤必须排除故障,因此,产生了修治井的工艺和工具。如果故障大,难度大的要修好一口井需时间一月或数月才能完成。要保持一口不出故障产卤的井很难。

筒匠用盐车(名单角车、花车)、筒,将卤水从井里汲出,卤水浑浊,一般浓度在7-10度,这样的卤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为了把卤水浓度提到18-20度,就产生了晒卤支条架、晒坝(也叫盐田)等晒卤生产工具。

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支条架一般长约30米,高5米,结构如八字型,木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金竹桠,顶端做有“天船”。天船长10米,高1米,宽15米,天船安放在支条架顶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条架两端的与支条架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不规则的小眼。在支架的一侧做有筒车,筒车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圆罩,高6米,直径5米,被一根横轴穿着。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厘米。并在腰底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内径)走动,促使园罩旋转,将晒坝船形坑中的卤水通过罩上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流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滤缸将卤水中的泥砂、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中煎盐。

煎盐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场火”。灶房一般长25米,宽15米,结构为木质穿斗,小青瓦房,前部安有煎盐的大盐锅(解放前是生铁圆锅,现在是钢板焊成的方锅,大小根据盐灶产卤多少而定),盐锅后面是温水锅,温水锅后面是盐炕。盐炕长方形,用板石砌成,长约8米,宽2米。

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为了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在煎盐中加皂角、豆浆。同时,提胆(注,另一种矿物质,可点豆腐),灶匠将有水分的舀入盐仓中,过滤掉水分再把仓中的盐撮到炕上,将水分全部炕干,即成食盐。

【历史】

中国井盐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李冰开凿的广都盐井,是在当时打井取水的基础开凿的大口浅井,这种盐井因受技术的限制,不会很深,而且井径很大。大口浅井采卤技术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

到了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

【意义】

中国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比美国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第五大发明”。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

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麦穗旅行网

    本文地址:https://www.rtphost.com:443/lyzx/2715.html

标签: